抢救91岁矶小屋! 教授郭华仁唤起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被暱称为「矶小屋」的旧高等学校农林作业室。(图文/乡间小路授权,下同)
前言:8月台北市定古迹台大矶小屋里7件矶永吉博士生前研究台湾蓬莱米的重要文物遭窃,所幸警方及时抓到窃嫌失而复得。虽然重要历史文物寻回,却面临有家归不得的困境,因为建筑主体「矶永吉小屋」年久失修破损不堪,使得这处台湾蓬莱米发源地面临消逝的危机,财团法人丰年社决定与矶永吉学会合作发起群众募资。
文/郭华仁
我在2005年8月接任台大农艺学系系主任,第二年农学院就在农场场务会议上决定,计划把台大农业陈列馆迁至暱称为矶小屋的农艺系木造房舍。接着是台大总务处召开兴建规画会议,要对农场建筑大动干戈,其中之一就是准备拆掉这间木屋,原地兴建农业陈列馆大楼。
四十多年前我还是大学生,作物学实习每周都会经过木屋前面,或到屋内借农具下田,或准备肥料施用,对于小木屋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
原来这座小木屋比台大的历史还早,那是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高等农林学校在1925年兴建的木造作业室,作为学生实习农场使用。台北帝国大学1928年在农林学校原址创校后,该作业室是台北帝国大学早期农业研究的基地,由农学•热带农学第三讲座「作物学教室」与第四讲座「育种学教室」共同使用。
作物学讲座的主任教授就是矶永吉老师,育种学讲座的后半期则由安田贞雄主持。两位讲座教授的研究室都是在四号馆(现今园艺系馆),但因为田间与考种作业上的需要,矶老师也经常出现在作业室。
战后台北帝国大学改制国立台湾大学,将作物学、育种学与工艺作物学三个讲座合并成立农艺学系,作业室也就归本系管理使用。当时大多数日本籍学者已被遣送回国,安田老师与矶老师是少数留下来协助农业的教授。'
▲矶永吉手稿。
可惜228事件后因局势所迫,安田老师随即就在1947年被遣返日本,家当大多被充公,所有学术相关资料全数遭扣留,列入「校产」被编成165巨册的「安田文库」,放在农艺学系图馆,新总图馆于1998年成立后才转放新馆。在这之前经常出入系图书馆的师生,对于这一大排的文库一定印象深刻。
矶教授则以农林厅顾问的身分,协助所各研究场所推动改良工作,一直到1957年才光荣退休返日,所留下来的书籍、期刊、论文,以及上课讲义、笔记、业务调查报告和试验成果等手稿却被放进作业室中的铁柜,历经多年无人闻问,与主人风光地被誉为蓬莱米之父,落差实在太大。
作业室恰好在矶老师退休回国那一年有了较大的转变,就是转身成为种子研究室。成立种研室的不是别人,而是矶老师的末代学生–故林正义教授。
当时的农林厅负责水稻、杂粮等主要作物的良种繁殖推广工作,鉴于国家缺乏种子品管业务,因此送林老师到美国学习种子检查技术两年。林老师1956年回国后添购各项设备,作业室就改名为种子研究室,很快地建立种子检查的技术与制度,随即将整套成果转移给农林厅,执行种子品管业务。此后粮食作物得以有足够的优良种子供应全国农人使用,可说是继稻作研究之后,作业室最大的贡献。
当时的农复会持续拨款在作业室附近建造考种馆,种子研究工作全部移到新馆后,作业室仍提供农艺系各研究室使用,除了作为育种田间工作的准备室外,先后还在作业室中进行过组织培养、光合作用等研究工作。后来我的种子研究需要添购多台控温发芽箱,也放在作业室内。
尘封在作业室柜子中45载,矶老师的件书籍总算在2003年被刘建甫助教发现,隔年就由系上捐赠给总图书馆典藏,成立矶永吉文库。
刘建甫担任技士后,由台湾总督府档案找出作业室的设计蓝图,还有高等农林学校时期农场区域的平面图,配合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创校时农场区域平面图,在现今Google地图的比对下,确认小木屋的确就是农林学校作业室。
由于矶老师任教台北帝大之前,就任职于公馆附近的总督府农事试验场,指导远在台中的末永仁主任技师进行稻米改良,分别被誉为蓬莱米之父、之母。矶老师经常出入试验场与农林学校,因此系上师生开始用「矶小屋」来暱称作业室。
当校方有意拆除矶小屋的消息传到系内,同仁们认为不宜,因此展开行动来挽回。我们第一个动作是把讯息告诉记者,具历史意义的作业室可能遭拆除的讯息在2006年10月24日见报之后,开始引起舆论注目。
同年11月23日我们在于矶小屋之前举办「矶永吉教授一百二十岁冥诞纪念会」,又在12月1日邀请国宝级建筑界大老–李重耀先生,鉴定本建筑。他给予很高的评价。李先生认为作业室在此类建筑上是我国仅有的,很有保存价值。他的意见一经报纸刊载,社会上认同感就出现了。阳明山竹子湖社区,蓬莱米的原乡,也开始与本系联系,展开双方合作的序幕。
台大图书馆在2007年9月18日与农艺学系合办「从鬼稻到蓬莱」展览,其中也陈列矶永吉教授著作、手稿以及矶小屋所藏早期试验用仪器。十天后台北市文化局就主动邀集文资委员王维周、丘如华、李干朗、辛晚教、马以工、张昆振、黄富三与本系赖光隆名誉教授、阳明山国家公园呂理昌主任等人,会勘本建筑。
台北市文化局历经两年,总算在2009年7月28日公告矶小屋为古迹,名称为:「旧高等农林学校作业室(矶永吉纪念室)」。这时我已经卸下系主任的职位一年了。
矶小屋被拆的危机解除,农艺系老师们接着就开始讨论矶小屋的定位。邀请外界学者专家前来参观并给予意见后,系上决定活化矶小屋,将前人留下来的古董仪器等相关器材择要展示,作为稻米文化的教育基地,提供外界参观。由2011年任满系主任并退休的彭云明教授开始招募志工加以训练。
矶永吉小屋在2012年3月10日举办「旧高等农林学校作业室文物展」,同时展出奇美实业创办人,许文龙先生亲手雕塑捐赠的矶永吉、末永仁铜像。矶小屋终于正式开幕,并对外开放。
为了让矶小屋的展出能够推陈出新、永续经营,农艺系开始筹设矶永吉学会,邀请当年蓬来米原种田的竹子湖社区代表人、关心矶小屋社会人士参与,于翌年3月23日正式成立。学会内设置文史出版、科普教育、古迹建物、廊道联盟、志工事务等五个委员会,进行各项活动至今。
矶小屋四年来做了相当多的事情,最可称道的莫如在志工的协助下,访客络绎不绝。其次是矶小屋米报的电子版发行,刊登相关文章,尤其是由谢兆枢名誉教授撰写多篇关于古老稻品种的来龙去脉,相当精彩。我们也邀请各方专家举办科普演讲,更与竹子湖社区合作,展开早期蓬莱米的复育计划。
五项工作中进行的较迟缓的项目是古迹的维修。矶小屋的主体是用台湾杉榫接而成,历经地震和台风仍然屹立不摇。不过白蚁蛀蚀、屋顶漏水、墙壁斑落等仍然无可避免,但其改善对矶学会而言,仍是难以承受的的负担。台大号称经费庞大,然而院系规模庞大,研究教育的需求日殷,因此只能针对矶小屋的紧急维修伸出援手。
身为矶永吉学会创会理事长,我恳托各界能够响应这个群募活动,让矶小屋能够继续服务社会大众。
●作者郭华仁,台大农艺学研究所国家农学博士、名誉教授,曾担任台湾大学农艺学系系主任、杂草学会理事长、矶永吉学会理事长,以及种苗学会、农艺学会理(监)事等,研究专长包含种子技术、种子生态学、有机农业、农业科技法律。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转载至乡间小路脸书粉丝专页。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