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在台湾》在静宜大学的一百三十个日夜

静宜大学思源楼五楼的走廊。(作者提供)

2020年1月,我结束了为期四个月的台湾交换生活。

从台北出境到厦门入境,乘高铁北上回学校,我以为接下来的生活会是寒假结束、返校上课、早出晚归,一切回归交换前的生活,然后升学、毕业。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记忆深刻,疫情肆虐,漫长的居家隔离和网课生活贯穿了之后的日子。

直到2020年秋天交换结束半年之后的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在台交换的经历是如此的梦幻,或许会成为我平稳的生活节点中少有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 第 一 印 象

对台湾的印象来源于早期的台剧和台湾综艺,台剧中一定有大海营造的氛围,有一路飞驰的摩托车,以及操着台湾腔的主角······

但是当我乘机降落到台北,走出桃园机场的一刹那,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真正的台湾。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走出航站楼的那一刻,闷热潮湿的空气夹杂着复杂的情绪扑面而来。

我随着静宜大学两岸事务交流处的志愿者们的接机人员一路走出,乘大巴去静宜大学的路上,从台北到台中,我一直尽力想要将车窗外的风景尽收眼底:高架桥和高速公路两边都是特有的热带海岛植物、连绵起伏的小山丘、点点分布的建筑。

不过对于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这种交汇,我的第一直观感受就是我是在日本,不是在中国。车窗外的风景和日剧里面呈现出来的感觉简直太像了,联想到之前日本殖民的历史,我的第一感受并不是很舒服。

大概下午六点左右到了台中市区,台湾的机车队伍着实使我震惊,因为摩托车在大陆的城市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出现的确不多见了。

# 课 程 介 绍

新学期衔接的十分顺利,静宜大学两岸事务处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我们先后参加了各式各样的破冰活动,参观校园,办理各种手续,讲解各种注意事项等,在把所有的准备事项完成之后,新的学期正式开始了。

在台湾的这个学期我一共选了九门课,选课之前有找向交换过的学长学姐询问经验,在静宜遇到的老师都很和蔼可亲,再加上本科学校有5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来英文系交换,修习的课程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希望可以给想要来静宜交换的同学提供参考。

譬如教 Semantics 的赖昱达老师(我们私下都直呼他Steven)学识渊博,和蔼可亲,他总是可以用轻松活跃的方式将每一个复杂的语言学家的理论讲解给我们,并教给我们自己去分析这个理论得出的过程,布置的作业也是十分有趣,没有固定答案,只要你得出的结论和论证的环节能够自圆其说,且符合正常的推论即可。

American Literature 是游明政David老师讲课,David知识储备惊人,上课时引经据典,语速奇快,对于各种文学理论和百家观点都能信手拈来,他的文学课贯穿了中西方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是一门用心研读就可以收获颇丰的课。

但很遗憾的是我的知识储备太少,上课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他所讲的内容,而且当时急于求成,过分追求绩点和分数,对于他所列出的文学作品并没有细细研读,丧失了文学交流的机会,但是这学期的文学课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的丁玟英老师祖籍安徽,而且丁老师在2017年去过我的本科学校,这也使得我们几位交换生和老师之间变得更加亲密。

《逻辑批判与思考》的石志华老师祖籍河北,2009年左右去过大陆十多个省分旅游,这位老太太是在台期间对我们最好的老师了,我们周二下午修了她的逻辑课,课程在下午第三节,所以下了课我们刚好可以一起去吃饭,一起聊天。

她还利用空余时间开车载我们走遍了台中的大街小巷,带我们去大甲妈祖庙祈福,带我们去台中港看海,去清水服务站买纪念品,去东海夜市找小吃……台湾的很多风土人情,学校的很多传闻旧事,都是她告诉我们的,在他乡遇到一位如此和善的老师,对我们照料有加,真的是很幸运。

在台湾的课程压力不大,进度也不快,空余时间我非常喜欢去盖夏图书馆,里面藏书丰富,其中7-9楼是外文书库,有很多不常见的英文小说。我喜欢在四楼的单间自习室里面,不受打扰地读书写作业;九楼的观景台也很适合自习,因为静宜本身地势很高,观景台的大落地窗让我能够遍览学校附近的风景。

我还在图书馆结识了一位祖籍在江苏的老师,老师的父母也是随国民党来台,这位老师年过六十,一辈子都在静宜教书育人。说起结识的原因,也很偶然,几乎每天我都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见到这位老师,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和老师交流,老师听到我的口音后大喜,激动地问我是不是来自大陆,一来二去也逐渐熟悉起来。

期间也和老师有过很多次交流,和我一起探讨当前的两岸关系以及两岸青年人的世界观。这位老师虽然不是在台期间和我关系最亲近的,但是确是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

老师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回台任教,她说这么多年最大的感觉是对这个地方越来越失望,因为两党忙于斗争,将台湾的年轻人当作他们的筹码,一直大肆渲染反中氛围,对大陆污名化且搞文化台独,在21世纪初台湾省全部涉及「中国」两字的企业必须全部更名为「台湾」。

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2019年台湾交通大学和阳明医科大学合并就是要斩断台湾交大与大陆四所交大同根同源的历史,下一个要操作的就是新竹清华大学……

关于这一点,不再着笔墨论述。

# 静 宜 生 活

台湾的生活节奏很慢,所以早上图书馆开门很晚,工作日8点至晚上9点半,周末早上9点半至下午4点半,所以周末大多时间我是在图书馆负一楼的自习室,不只是开放时间不限制,还是因为可以在自习室旁的OK-Mark买一些喜欢吃的零食。

除了日常的上课,我也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活动,每周五图书馆二楼讨论区有「国际文化村」,我每次都会参加,每周一个话题,大家用英文各抒己见。

在这里,我曾与来自墨西哥的同学讨论校园暴力,也曾与来自日本、韩国的交换生讨论东亚的神秘主义;与来自法国的同学讨论万圣节的习俗,与来自菲律宾的研修生讨论移动支付与智慧互联;与来自泰国的同学讨论性别歧视,也与马来西亚华人后裔探讨19和20世纪的下南洋……

在这期间不仅仅是锻炼了英文的口语能力,我更是结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好朋友:韩国的浩闫,日本的惠子,以及台湾的本地小哥林家名,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还有在丁老师课堂上结实的Sibylle学姐。大家的真诚和善良让彼此放下芥蒂,跨越了文化差异,友好相处。

静宜是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总是可以在学校里看到各种有趣的活动和讲座,例如小提琴音乐交流会,中文系举办的明清诗词讲座,校企联合集市……遇到有兴趣的活动,我也会驻足观望,但是内心总是抱着「下次一定」的想法。不知不觉也错失了很多开阔视野的机会。

闲暇的时间,我也很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台中的大街小巷走一走。我曾经沿着台湾大道七段走到过海边,也曾穿梭在北势东路寻找本地小吃,也去过本地旧书店想要淘几本旧书,也差点自己在沙鹿商圈迷了路……

回想起自己一个人在沙鹿商圈的小巷子里,看着人来人往,挤在狭小拥挤的店铺与人流之中,置身事外的不真实感,偶然会恍惚自己到底在哪里。

其实遗憾的一点是,来台湾我没有去到很多地方,因为没有可以在假期里结伴出去的朋友;也因为自己心存侥幸,总觉得还会有再来的机会。

是什么时候感觉到了离别的滋味呢?

可能是期末复习下雨的那晚在OK-mark自习室里突然仰头看到的恣意生长浸着雨水的藤蔓,可能是在思源楼群的楼顶上看台中日落的傍晚时分,可能是最后一次上西方思想史和丁老师合影之后的那个下午,也可能是帮石老师把铺盖从车里搬到教堂的路上教老师怎么使用中文拼音的那些玩笑……

但是等到我所有的考试结束,收拾行李的时候才忽然发觉这一百三十天的时光真是短暂,其中经历了心态上的巨大转变,自己也思考了好多好多,但是离别之际,也和在这边认识的朋友道别。去找任课老师和他们说声再见,合影留念;去找结识的朋友一起约好未来互相再去拜访。

这其中最舍不得的就是石致华老师,至今仍然记得1月10号晚上在东海夜市和石老师道别时,老师说「那我就走了,我是天主教徒,我会为你们祈祷,我会祈祷你们以后一切顺顺利利,升学顺顺利利,工作顺顺利利,结婚成家顺顺利利···」

眼泪再也抑制不住…

2020年1月11日凌晨,我和朋友们一起坐上前往台北的车,第二天早晨从桃园机场离境,至此,我的台湾交换生活终于结束,但是这份珍贵的记忆却能够让我一直怀念,怀念在这里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情,以及我这130天的平静时光。

当我又回到了大陆,飞机降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时隔一百三十个日日夜夜,我重新踏上大陆的故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发生在这一百三十天中的经历随着我走出海关的那一刻,都在我身后渐行渐远,但是每一份记忆都是那么清晰和鲜活,遥远却又真实。

2020年的1月12日,我结束了为期四个月的台湾交换生活。

这个小岛带给我的感情极其复杂,有让我可以回忆的温馨和美好,也有让我深思和重新审视的纠葛和迷惘。来之前对台湾岛有过千百种幻想,走之后对这个地方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只是我没想到,我们2019年秋季的交换生会成为未来几年内的最后一批交换生,这样的界定更是给那段短暂的交换生活又附加了一些使命感。

眨眼间,交换已经结束了两年,我依然会想到在台湾交换的那段时间,希望疫情早些结束,两岸早些恢复正常通航。那样的话,我会再去一次台中,再回一次静宜,去找石老师,找丁老师,找Steven,找家名,找Sibylle,把我近两年的经历与他们分享一下,并且问一句:

好久不见,你们还好吗?:)

(Aslan/静宜大学交换生)

本文来源:柚子铺台湾交换生服务公众号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延续《旺报》两岸征文活动,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