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洋人古墓入境随俗 侨民跟台湾人一起在清明节扫墓
▲淡水外侨墓园由淡水古迹博物馆与加拿大侨民协会维护。(图/新北市文化局,下同。)
淡水在150年前成为国际通商口岸,许多外国人都由此来到台湾,并且在此终老,葬在淡水外侨墓园。新北市淡水古迹博物馆表示,他们肩负守护淡水文化资产的责任,馆员定期巡视,加拿大侨民协会也认养外侨墓园,每年清明节侨民入境随俗前来祷告追念,清扫墓地,抚慰异国的灵魂,也感谢这些西方人对台湾的贡献。
外侨墓园因为宗教信仰及职业的不同,区分为4区,呈现X形的分区,分别是东区的基督教徒,西区以商人为主,北区为官员,南区则是天主教徒。葬于此处的外国人扣除不详者,共计有十多国别的人,职业以传教士居多,显示淡水在当时是个繁盛的通商港埠,也因此有着丰硕的历史与文化。
▼马偕对淡水贡献良多,逝世后安葬于淡水,图为马偕墓一隅。
其中一位长眠于外侨墓园的德国工程师巴恩士(MAXE.HECHT,1853-1892),是清朝政府聘请的砲台建筑工程师。1885年清法战争结束之后,刘铭传为了加强海防,聘请巴恩士于基隆、安平、旗后、沪尾与澎湖等五海口,建造十座砲台,目前还留存的有基隆二沙湾砲台、澎湖西屿的东砲台与西砲台、淡水沪尾𪿫台、旗后砲台等。
墓园中很罕见的是巴恩士的两座墓地,根据碑文推测其一是他的朋友以英文与德文所建的墓碑;又因为巴恩士用一生打造台湾海防砲台,获得清廷的赞扬,所以清朝政府另立一块中文碑文「大清钦赐双龙三等第一宝星德国人巴恩士之墓」。
淡水古迹博物馆馆长柏丽梅表示,淡水区共有33处有形文化资产,博物馆同仁每月巡检,维护古迹和历史建筑,延续先民走过的足迹,让历史与文化得以保存。目前虽然淡江中学暂时不对外开放,但可向学校事先预约申请,在开放时间探访墓园古迹,感念为台湾付出的贤哲。
▼巴恩士的英文与德文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