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湾鲷遇见外国媳妇!比在地人还卖力 外配推东石农渔特产获肯定

▲吴淑芳(前排右一)长期关怀住民,努力帮助他们融入台湾社会。(图/吴淑芳提供)

记者建宇综合报导

台湾有愈来愈多的新住民,但这些新住民远渡重洋到台湾,要适应并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的地方不容易,更需要的是在地人的鼓励与陪伴,吴淑芳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她参加信义房屋的「社区一家」计划,更成立协会帮助许多嘉义东石乡的新住民,融入在地生活,也帮当地农渔产业找到新出路

1960年生的吴淑芳,是嘉义朴子人,婚后嫁到东石乡,并进入当地农会工作,吴淑芳回忆,1991年后开始有许多青年返乡务农或从事渔业,这些人的社经地位不高,又是在乡下地方,因此很多人就娶了来自印尼越南甚至是中国的老婆,只不过过去较「外籍新娘」,现在则称为「外配」或「新住民」。

吴淑芳因为在农会的推广股,接触相当多第一线的农渔民,她发现这些新住民来到台湾之后,因为当时国家相对台湾较落后,常常会被本地人歧视,变得没有自信,甚至很多台湾人认为是「花钱买媳妇」,因此还会限制这些外配的行动活动范围,使得她们更没有自信,也造成恶性循环。

当时的农渔业已经出现缺乏劳动力状况,吴淑芳认为,这些新住民都非常年轻,只要肯学肯做都能成为很好的劳动力,因此开始积极运作,希望能帮这些新住民及地区找到出路。不过在农会时的吴淑芳还有公司的资源运用,但2000年她离开农会之后没了资源,恰好这时信义的「社区一家」计划举行说明会,她当场就提出「当台湾鲷遇见外国媳妇」的构想,也顺利获得经费

吴淑芳知道要让新住民融入不是一蹴可几,需要有相当的基础,因此她成立了「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讨论他们真正的需求,例如许多新住民没有驾照,她办考照班协助取得驾照,甚至连在地人都来参加,慢慢获得新住民及家庭信任

而吴淑芳也知道在东石,农渔产品价值当地人生计息息相关,刚好当时冬瓜盛产价格跌,她和协会就连同附近乡镇盛产的桂圆做成「冬桂香酥」,不仅开拓出具有价值的产品,为协会自筹财源之外,许多新住民一起参与也能发挥她们的劳动力。

而这当中,信义房屋也出力不少,吴淑芳表示,这10年来信义房屋的志工每年都到当地服务,包括割麦、整理废弃的学校等,都给了协会非常多帮助。

▲吴淑芳借由陪伴让新住民能有认同感,让她们落地生根。(图/吴淑芳提供)

吴淑芳强调,她与协会并不是「辅导」这些新住民,而是一种「陪伴」,借由各种方式增强她们的信任感,让她们落地生根,也能协助在地产业转型,并借此让她们落地生根。而一些成功转型的案例,更给新住民及其家庭产生认同感,进而思考自家产业转型。

有鉴于许多针对新住民的计划都是由社工体系出发,或是邀请新住民表演原本国家的传统舞蹈等,其实都只是表面活动,让新住民感受到舞台是在自己家里,更能有效协助他们融入、进步和成长,更能发挥她们的潜力和长处。吴淑芳说:「我都会跟在地的长辈说,让媳妇具备能力,自己的孙子才会具备能力,获得很大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