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占地7公顷「空总」身世与蓝图揭秘!台湾能不能想像一个全新型态艺文机构?

▲占地7公顷的「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个新型态艺文机构?(图/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提供)

记者林育绫/台北报导

位于台北的「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C-Lab)」近来因空间规划计划引发外界误解和争议,艺文工作者、建筑师纷纷关注这座占地7公顷的公共建设。《ETtoday新闻云》特别邀请文化部郑丽君亲自说明,「空总」究竟要发展成什么样的机构?定位愿景是什么?它既不是美术馆,也不是剧场,台湾社会能否想像和迎接一个「完全新型态的艺文机构」,与华山松烟场域一起加入21世纪首都的「文化创新廊带」 。

文化部长郑丽君亲自说明「空总」的定位和愿景。(图/记者林敬旻摄)

找回遗弃的历史记忆

郑丽君说明,从前文化部时常被赋予「帮忙活化闲置空间」的角色,多半只能用零碎的文化预算去办活动,却缺乏整体性的治理,当她看着一个个被闲置、荒废的空间,例如烟厂酒厂、纸厂、眷村,也看见了一个个「被我们遗弃的历史和记忆」。「找出源头」对她而言相当重要,为什么空间被闲置?当决定让空间重生,「我们要思考的是,每个空间有它的历史脉络都市纹理,所以要想像它的『新生命』的时候,其实还是要回到它的历史脉络和都市纹理。」

郑丽君重视的,不是急迫做出一个眼前的「亮点」来获取众人掌声,谈到「新生命」,她常常强调「灵魂」的重要,以及「以软带硬」的概念,同时也不忘看向更远的发展趋势。如同悉心孕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买漂亮的服装为她套上,因为灵魂与血肉的形塑、内涵的养成才是核心;回到空间活化来说,必须先有「软体组织」,才思考和规划「硬体建设」的发展。

▲空总过去2年筹备「软体组织」,同时与社会对话。(图/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提供)

空总与国际组织合作

空总过去2年便是在筹备「软体组织」,同时与社会对话、与国际重要组织合作、签署合作备忘录,例如跟法国庞毕度所属的IRCAM合设亚洲第一个「声响实验室」,拥有最先进的49.4声道、360度声响硬体设备

郑丽君说明,虽是最先进的设备,创作却有「在地思考」,例如最近一部创作是将白景瑞导演在60年代所拍摄的「无声电影」《台北之晨》,透过采集当代台湾的声音,再透过林强重新创作,跟过去60年代的影像做了一次对话,这样的结合与火花,让庞毕度中心的IRCAM艺术总监跟他们的工程师专业团队都非常兴奋,透过跟C-Lab的合作,跟亚洲文化相遇,这种普世价值科技艺术,可以跟在地故事充分结合,举出这个例子,便是她在这2年看见如此趋势。

▲空总法国庞毕度的IRCAM,合设了亚洲第一个「声响实验室」,其一创作是将白景瑞导演在60年代所拍摄的无声电影《台北之晨》,透过采集当代台湾的声音,再透过林强重新创作,跟过去60年代的影像做了一次对话。(图/记者林育绫摄)

8年计划打造「国际级创新的艺文机构」

而空总今年11月也获得行政院同意续办,发展第二期计划,将以8年为期迈向一个国际级创新的艺文机构,但这个大型的修整建计划,在近日引发外界误解及争议。

她不否认这样一个大型的计划,需要很多时间来做规划,因此并非如外界误解的黑箱作业或即刻执行与动工,而是「会在接下来的2年内提出园区修整建计划,让行政院来审查核定;过程中的总预算及年度预算,也会依据文化部提报的新计划并同报核,同时也希望能邀请建筑界、都市计划界、艺文界的所有朋友共同参与。」

对于外界质疑「仅有少数几人决定」,郑丽君郑重澄清,「其实社会咨询一直都在进行,我们在前期筹备阶段,也召开过6场咨询会,C-Lab也设有一些相关委员会,我们希望会再纳入硬体方面,建筑、都计背景的朋友,成立规划委员会,希望透过大家的参与,一起规划园区的硬体的修整建计划。」

▲空总将发展第二期计划,将以8年为期,迈向一个国际级创新的艺文机构。(图/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提供)

空总的「身世」挖掘

在过去2年筹备的过程中,她也进一步了解空总的历史脉络跟都市纹理,是非常重要而丰富的。关于空总的「身世」,其实在日治时期是台湾第一个工业研究所,设在这的原因是旁边有台湾第一个工业学校(前台北工专),战后成为空军总部。「经过这2年空总筹备期民间创作者进驻计划的参与、调查、研究,把它的身世和历史脉络又做了一次梳理。」因此文化部也会持续进行了解及调查,未来也能适度融入空总的计划里。

郑丽君还分享,在一次跨国的艺术工作坊时,有个法国艺术家竟然在空总里发现一个木柜,里头有个保险箱从未被开启,打开后是一个家族的物品,有孩子的种痘纪录、脐带、信封,循着信封去查,原来是这个家族在博爱路开设一间专门贩卖现代产品的商店,有当年最现代的电器设备、实验室的瓶罐设备等。

「它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年代的工业研究所,找到一个日本家族的文件、文物,他们是在当年开设贩卖现代性产品的家庭,标志的是那是个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生产的年代,所以他不同时代的脉络,有它不同的历史记忆,过去都是封闭的,跟我们都无关;但是现在开始,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被发现,因此这个活化必须被重新串连、整合,我希望这些历史记忆,都能整合在未来新的C-Lab里面,也可以被找到,所以未来空总也会有古迹修复,会保留部分的点,让这些历史记忆能被乘载下来。」

▲「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与华山、松烟,在21世纪成为「文化创新廊带」。(图/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提供)

21世纪「文化创新廊带」

郑丽君就「都市纹理」的面向继续说明,空总在日治时期是工业研究所,而当时的「台北城」从北门到现在的松山,其实是台湾第一个现代化及工业生产的廊带,包括北门、台北机器局,后来搬到台北机厂,空总身为工业研究所时,还有华山是酒厂、松山文创园区是烟厂,在20世纪时这是台湾第一个殖民者所设立的「工业化生产廊带」。

但到了21世纪,已经逐步变成「文化生产」的空间,华山变成文化产业空间、松烟成为设计聚落、北部流行音乐中心将在明年开馆、台北机厂也将转型成为「国家铁道博物馆」,其实整体已经变成一个「文化创新廊带」 。

因此对于空总,「我们设想他在21世纪首都的文化创新廊带里,重新回到R&D中心(研发中心)的角色,就像当年工业研究所是工业化的R&D中心,而它作为文化实验跟文化创新的R&D中心,带动、驱动台湾社会面向21世纪的创新,我们的软硬体都会环绕在这个面向。」

▲空总将打开封闭数十年的围墙。(图/空总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提供)

新型态「文化实验室」

空总的简称「C-Lab」,是一个「文化实验室」的概念,试图发展成一个国际级的文化创新机构,结合艺术、科技、社会三个面向,透过文化、艺术、科技的结合,文化创新也要带动社会创新,带动台湾面向21世纪文化创新的能量

所以这2年其实也是在跟社会对话,「台湾社会能不能想像一个这样完全新型态的艺文机构?」它既不是美术馆,也不是剧场,也不是所谓的共同工作空间(co-working space) 育成中心而已,而是一个创新合作的网络,有软硬体和预算的支持。

最重要一个C-Lab构想,「就是我们希望它两端开放,一方面创作端要向社会开放,不是只是邀请艺术家进来参与创作,也希望向社会开放,各界都可以提案,同时也会跨域邀请合作;另外一方面是向公众开放,所有的文化创新不能关起门来做,也不是为自己而做,而是为社会来进行这个实验。希望透过各种展演映的安排,向社会进行公众的体验跟对话。」

▲郑丽君时常提起「历史不是一个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个人往前走一步。」(图/记者林敬旻摄)

争议也是与社会对话的过程

空总进入21世纪首都的「文化创新廊带」,企图扮演一个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角色,带动台湾文化创新的能量,同时让封闭数十年的军事围墙拆除、向社会打开,目前正在进行景观工程,预计2020年2月仁爱路区段会先行开放。而空总整体的发展,逐渐获得各界瞩目和关注,无论是赞誉或争议,其实也都能视为与社会对话的过程。

如同郑丽君时常提起「历史不是一个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个人往前走一步。」她认为,在人们不断参与、讨论、对话、取舍、思辨后,最后形成共识,这就是民主价值的体现。

空总从灵魂的注入、到筋骨的建立,或许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茁壮,才能开花结果,「新生命」的型态或许超乎你我的想像,却可能以意想不到的姿态开展,透过社会的参与,也将成为台湾民主价值体现的证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