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晋葡萄酒大师邢威:七年赶考,一夜成名

「一切关于葡萄酒的事,归根结底都是人的事。」

「趋势往往不等于主流,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

「作为葡萄酒大师的考生,需要具备与自己抬杠的能力。」

「当有人捧你的时候,离骂声就不远了。某种程度上我也做好这个心理准备了。」

8月23日,一则消息在朋友圈里刷屏了——「恭喜邢威晋升为亚洲最年轻的葡萄酒大师!」

消息公布当天,我们正和宁夏的酒庄主、酿酒师朋友们追忆贺兰山往事。也在机缘巧合下,拿到了一手线报:「晚上我们给老邢攒了个局,你们来吗?」

可能有不少葡萄酒业余人士好奇,邢威是谁?葡萄酒大师又是个什么考试?

以官方口吻介绍,邢威是WSET及十余国家和产区官方认证讲师;北京葡萄酒零售商「浮生酒铺」的创始人;全网粉丝超30万、葡萄酒垂直类视频节目「老邢不瞎喝」的主理人。

而葡萄酒大师考试因门槛之高、通过率之低,堪称葡萄酒行业内难度最大的考试之一。截止2024年8月,全球葡萄酒大师的数量仅有421名。

就在邢威成为邢威MW当晚,密密麻麻的信息淹没了他的手机屏幕,「一分钟回20个谢谢,回了大概2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我们约在夏桐酒庄见面。他开玩笑说,「你听我今天的这个嗓音状态,大概能想到昨天是怎么庆祝的吧。」

当无数掌声如潮水涌来,成为葡萄酒大师似乎多了些一夜成名的色彩。而这个故事的始终,邢威用了7年的时间来写。

Q

8月23日,你接到葡萄酒大师协会打来的电话,对方是如何告诉你这个好消息的,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A

老实说,我也没有经历过这个事情。你想任何一个考试收到结果,一封邮件就很正式了,对不对?但英国人还挺有仪式感的,一定要面对面通知你这个事情。

所以他们打电话过来,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请确认邢和威哪个是你的 first name 和 last name?」确认之后,他说:「所以大家应该叫你威对不对?」我说对,他接着说:「威,你觉得你的名字后面加一个 MW(master of wine)好不好听?」当时我就明白了,英国人还挺幽默。

其实在接到这个电话之前,种种迹象让我已经心里知道,这事八九不离十了。但八九不离十和 100% 确定还是有区别的。我想就是这通电话让我放下这颗悬着的心,并且觉得我已经考了大约7年的这么一个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

Q

从24岁进入葡萄酒行业,第一份工作就是葡萄酒讲师,你曾经说过「进入行业的初心就是想考葡萄酒大师」,当初为什么会对这个目标这么确定和执着?

A

我不知道,我自己也很好奇这个事情,就跟中了邪似的。我本科学了一年计算机,大二又转到了哲学系,研究生是在法国读的金融。学自己那些本职专业的时候也没那么大的动力,反而接触了葡萄酒之后,就很愿意学这个东西,而且当时没有太多书可以看,就想方设法搞到一些可能是盗版或者别人复印的资料来来回回翻看。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求而不得的状态,让我学葡萄酒特别有干劲儿。

贺兰山榨季

Q

葡萄酒大师考试因门槛之高、通过率之低,堪称葡萄酒行业内难度最大的考试之一。想要通过考试,不仅要具备卓越的葡萄酒品鉴能力,还必须通晓葡萄酒全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作为新晋葡萄酒大师,你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A

难考确实是难考,但之所以人数这么少,我估计还是因为这个行业太小了。整个过程我用了7年的时间,经历3个阶段的考试。第一个阶段就像预科,检验你的学习是不是在正规上,而第二个阶段的考试往往是这条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第二场考试要考4个整天,8场考试,分别是3场盲品和5场理论。这3场盲品分别是12款白葡萄酒、12款红葡萄酒以及12款混合葡萄酒。而5场理论考试分别围绕「种植、酿造、葡萄酒处理、葡萄酒行业及当代话题」展开。这就要求你的知识是相对全面的,而且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强调你有没有实践知识。过去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走访各个葡萄酒产区,认识酿酒师朋友。在他们身上,可以了解到中国葡萄酒真实在发生什么。

另外,葡萄酒大师的考试题目几乎不关乎实际,它不会考你很具体的东西,任何一个题目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你需要有「critical thinking」。比如我当年有一道题目是「有没有最适合生产起泡酒的风土」,这道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充满了陷阱。如果只考虑到香槟或传统法起泡酒,可能就忽略了大罐法甚至打气法起泡酒。作为葡萄酒大师的考生,需要具备与自己抬杠的能力,去把题目拆解开,去思考题目背后可讨论的空间。

最后一个阶段是写论文,当年欠下的债都要还。我用了整整3年时间才把论文搞定。第一年开题,我想写「宁夏葡萄酒在疫情前后关于数字电商方面的一些发展」,但案例研究涉及到很多商业机密的问题。所以折腾一年后,我决定放弃原来的选题,做了现在的选题《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wine consumers’ preferences for wine in on-trade and off-trade channels》,即「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在餐饮渠道和零售渠道的动机对比」。

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我的数据告诉我,中国93%销售的葡萄酒依然是红葡萄酒。而这几年媒体们、葡萄酒爱好者们都在聊「白葡萄酒怎么变得越来越流行了,桃红酒、起泡酒、橙酒、自然酒,这些葡萄酒风格怎么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但问一问酒庄实际的销售情况,90%以上的销售还是红葡萄酒。我们都能看到那些有发声能力的人群在说什么,而那些沉默的消费者,他们可能群体更大。趋势往往不一定等于主流。

Q

你在接受《葡萄酒杂志》采访时,曾经提到,「考完葡萄酒大师的那一天,就是退出葡萄酒行业的那一天。」后来你也反思,「可能还是有一些年轻人把你当作榜样,还是有人挺欣赏你的。如果你总是说这种消极的话,会让那些人对这个行业感到更大的失落,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A

中国葡萄酒行业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相当大的困难,无论是中国葡萄酒的产量还是葡萄酒的进口量都发生了断崖式的下跌,所以在这样的情境下,不可避免波及到每一个中国葡萄酒行业的从业者,也包括我。

后来确实有一些反思,这个反思与其说是我的反思,不如说是中国葡萄酒产区的反思。这次我在宁夏产区待了10多天,发现这些庄主们、酿酒师朋友们在语言、态度上发生了转发。曾经他们也有消极的时候,也说过环境不行,没有市场费用,酒卖不出去之类的话。但这一次我在宁夏产区转,发现大家都在做事。你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选择做事,首先表明了一种乐观的态度,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齿轮又开始转动起来,开始进步了。从我个人而言,我也有过这样心态的变化,从相对消极到现在又恢复到了一种更加乐观的状态。

邢威和独立酿酒师马捷

另外,都不用说葡萄酒大师的考试,哪怕是学葡萄酒的过程中考 WSET3级、WSET4级,都会有负面情绪。我记得当年刚开始学 WSET4级的时候,有个奥地利的葡萄酒大师在他的酒庄给我们准备了一餐饭,他说你们考四级的过程当中,一定有想放弃的一天,一定有很愤怒的一天,一定有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学葡萄酒的一天。如果有这样的负面情绪,打开你家的酒柜,把最贵的那瓶酒开了,喝了你就能找到学习葡萄酒的初心。

Q

所以你也经常打开家里的酒柜?

A

我家里没有酒柜,一些酒就放在柜子里。一旦有酒柜,就会想着把它填满,填满一个,又觉得要填第二个。所以我觉得家里没有酒柜这件事好像挺酷的,哈哈哈。

Q

通过葡萄酒大师考试那天,你的朋友圈应该刷屏了吧?听说还有不少宁夏的酿酒师朋友聚在一起为你庆祝。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宁夏产区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A

昨天一分钟回20个谢谢,回了大概2个小时。

宁夏是个典型的新产区,是中国各种假酒案都已经结束之后、贺兰晴雪加贝兰才开始凭借自己的酒在 Decanter 赛事上拿到双金奖而被大家所知。你会发现宁夏大多数的酒庄是在 2013 年前后建立的。正因为宁夏是个新产区,所以宁夏看到了过去的问题是什么,也规避掉很多问题,我个人称之为一个否定再否定的过程。

过去这些年我走访宁夏,发现很大的一个变化:以宁夏为代表的这些酒庄们,他们开始更多的跟爱好者、酒评家以及所谓的国际视野去沟通了。我和酒庄的朋友们经常会讨论国际趋势是什么,给酒打分的标准是什么;以及这些趋势和标准是不是就应该100%的借鉴,还是我们要慎重一点、批判性去接收和学习。

举个例子,你会发现西方现在对葡萄酒的审美强调酒精度轻一些,要用很好的葡萄做少一点的萃取,追求成熟,但不能「过熟」丧失风土表达。可事实上,在掏钱买酒的人当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酒精度高的,浓郁的、饱满的、强劲的葡萄酒,这正是宁夏擅长的葡萄酒类型。所以宁夏应该一股脑去追求轻盈吗?还是应该更多的照顾到市场需要什么?这是宁夏酒庄主们的思考与抉择。

中国的产区里头,每个产区都能挖掘出不同的魅力。比如云南产区的多样性,不同的朝向、不同的土壤,给了大家无限的想象;比如新疆,在广袤的大地上葡萄的栽种成本会比较低,为大批量生产葡萄酒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还能在中国的东北产区看到冰酒的可能性等等。宁夏产区除了风土的潜能之外,极大的优势就是产区形成了规模。

去年我在宁夏临时起意想做起泡酒,这时候也没时间去山东买瓶子、拉瓶子了。我打电话给隔壁酒庄,「你家去年做起泡,还有没有瓶子了?」他说没问题,你来拉一托盘。很多爱好者们认为做葡萄酒靠理念就够了,脑子里有个什么想法就够了。不是的,一瓶葡萄酒除了理念之外,极其重要的是原料和设备。宁夏在原料的丰富性上,共享设备的便利性上,都具备了做出好葡萄酒的关键。

宁夏这几年,也给了年轻人非常好的机会。他们不需要买地建庄,可以买葡萄、租赁设备、酿酒。这一批我们称之为独立酿酒师的年轻人,他们冉冉升起,为宁夏产区带来新的东西。

贺兰山榨季

Q

当你拿到葡萄酒大师这个头衔,一定会有很多鲜花和掌声向你涌来。你会觉得从今以后自己身上将背负更多的使命,甚至说这个使命可以上升到以榜样的力量去助推中国葡萄酒行业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

A

第一个想法就是接受采访的时候要谨言慎行,不能瞎说话了,当有人捧你的时候,离骂声就不远了。而另外一方面,作为讲师有时候必然要说一些有争议的话,表达一些观点,甚至你的行为也会被大家拿放大镜去看。人非凡人,既然有掌声,那就肯定有批评,我觉得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

至于今后我是不是肩负着振兴中国葡萄酒,或推广中国葡萄酒的使命,我觉得先让大家的沟通少一点障碍就很了不起了。

原来我在申请成为葡萄酒大师的时候,写我的动机、我的作用。当时我写「我可能是一座桥梁,沟通中国葡萄酒和外国葡萄酒的桥梁。」现在我的心态有一些变化,说实话我依然认为自己的作用是一座桥梁,但现在是「沟通中国的生产商和中国的葡萄酒爱好者之间的桥梁。」

我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生产端和爱好者之间的沟通不是无障碍的,多少是有点问题的。比如我们经常说酒里头有一些所谓的「还原感」,酿酒师口中的还原感,往往是说这个酒在打循环的时候透氧不够,或者某些像西拉这样的品种本身容易出现一些这种还原性的臭味。而爱好者们说酒有还原感的时候,其实更多是一个褒义词,他们表达的是一些白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在相对挣扎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挥发性硫化物的味道,就是所谓的芝麻香。同样一个词,在生产端可能是贬义词,而在爱好者这里可能是褒义词,是追求的一种风格。

我本科是学哲学的,语言是我们沟通的工具,也是我们沟通的障碍。我平时的工作就天天和爱好者们打交道,也经常和生产商们打交道,如果能把这座桥先当好,让大家更好地沟通,我觉得我已经完成很了不起的使命了。

时至今日,葡萄酒行业仍然是个小众的行业。被它吸引的人,似乎都有着浪漫的长期主义情怀。有人用七年完成了葡萄酒大师的考试,也有人决定用后半生的时间酿好一瓶酒。

2005年,张静跟着葡萄酒行业的的两位前辈容健和王奉玉成立了贺兰晴雪酒庄,成为一名酿酒师。二十年过去,她的资历越深厚,经验越丰富,反而变得更谦逊。

「葡萄酒有时候是一种无穷的事物。你越学得多,越觉得自己不懂。」

2007年,银色高地作为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第一家车库酒庄低调出世,至今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酒庄的时间,庄主 Emma 几乎每天都要喝掉一瓶葡萄酒。「好的葡萄酒,要用一天的时间来鉴赏,把它身上的衣裳一层层剥掉,欣赏它,与它对话。往往喝光最后一滴,你也不会醉的。」

银色高地酒庄

2012年,长和翡翠庄主 Lily 一头钻进了葡萄酒事业以对抗熵增,「世界已经到了一个过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我们很幸运选择了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

几千年来,无数人好奇,葡萄酒为什么令人着迷?是糖酸酚类物质的融合贯通,还是葡萄酒所承载的历史、宗教、战争、税收和哲学?

洞察那些具象和抽象,最简单的方式,也许是喝一杯。

图源:受访者提供、大米、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