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重读6年! 21岁罕病女靠自学...第1名录取清大
文、图/《学习,玩真的!》/时报出版
传统联考制度带给台湾学生的,是怎样一个不快乐又不健康的人生?
这种齐头式的公平真的对我们的下一代公平吗?
「淇华老师,我申请清华大学『拾穗计划』,第一名录取,哇!!我方便打电话给您吗?」接到芳如的电话,四周景物轮廓开始扭曲,我一度以为这是梦境。「这是台湾吗?台湾的教育真的松绑到允许一个曾经念不完高一的学生,进入顶尖大学吗?」
二○一五年三月芳如来找我时,我看到一脸病容、毫无自信的她,她如此自我介绍:「我十六岁时得了一种罕见的自体免疫失调疾病,叫史迪尔氏症。我一到学校过团体生活,就会不断生病,所以从十五岁开始,历经三次高中新生训练,成功搜集六套不同款式的校服,现在二十一岁,高一还读不完,而『成为全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却是我最大的梦想。」
如同她今年在EDU TALK 演讲时所说的:「这个世界不断地提醒我,我没有良好的升学条件。我问我自己,如果不想一辈子无法完成高中学业、一辈子无法完成梦想,我应该找到动力前进。」
那个午后,我知道靠制式的学校教育,她将永远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文凭。幸好二○一四年十一月,立法院通过「实验教育三法」,更开放、多元、适性的教育也许能让她拥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我告诉她:「今天起,妳就叫史迪尔小姐吧,妳的天命是为弱势发声,协助台湾蹒跚习步的『自学计划』愈走愈稳。」
史迪尔小姐的胆识与执行力胜过同侪。她真的向教育局申请了「自学计划」,成为一名「非典型实验学校」学生,而且因为离开学校,每学期还有两到三万元的政府补助。她说:「申请程序是复杂的,但申请条件并不苛刻。」于是我成了她的自学老师,主要是指导创作。
自学后,史迪尔小姐像飞出笼子的鸟,在广袤的森林中,忙碌寻觅适合自己的养分。她不断地学习、研究、访谈,甚至受邀演讲。她还修了大量线上课程,时常利用图书馆阅读、整理、归纳。加上勇于与各界达人联系对话,靠着自学,史迪尔小姐虽然只是个高中生,其学识与谈吐,早已超越许多大学生。
然而史迪尔小姐的「自学科目」涵盖艺术、新闻、摄影、写作,都不是传统联考的考科,除非特殊选才,否则她永远进不了一流的大学,于是清华大学「拾穗计划」成了她的希望所系。
如同清华大学招生策略中心的长期研究发现,特殊选才是避免国力同质性高,以及维持国家人才库于不坠的必走道路。这世界需要通才,也需要鼓励偏才;然而传统的考试制度却必须让每个人学习一样的科目,甚至是一样的难度。
如同今天早上第一节课时,我无助地看着全班一半的人睡眼惺忪,因为他们要学的科目太多,晚上还常参加补习,凌晨才睡觉;早上又要六点起床,七点半到校。在最需要睡眠的青春期,每天睡不到六小时。诚如史迪尔小姐所言:「我像穿著白色运动服,在操场上与每个人一起做着整齐画一的动作,心想:『我在这里干嘛?』被混淆比被失去影子更痛苦。」
清华大学「拾穗计划」经过扎实的研究及严格的执行,三年来招生名额缓慢从十名、十六名,成长到今年的三十名,不啻替台湾不适合学校或联考系统的秀异偏才,提供一个生命的出口。
「特殊选才」是项教育改革,如同历史上所有的改革一样,刚开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产生利益之余,也可能产生弊端。但大家要思考,传统联考制度带给台湾学生的,是怎样一个不快乐又不健康的人生?这种齐头式的公平真的对我们的下一代公平吗?「特殊选才」是否可能在更多领头羊大学实施,让一些特别擅长程式、物理、数学、文学、艺术的天才,在高中阶段就开始适性发展?「特殊选才」是否可能让下一代避免变成睡眠不足、被迫学着不擅长的科目、最后失去自信与学习动能的高中生?
改革之路仍漫漫其修远兮,仍待有志之士上下而求索。或许我们可以听一听史迪尔小姐心中小小的期盼:「我希望自己不是唯一的励志故事,希望社会能接受相对多元的教育型态,国家应该思考如何让更多的政策、空间、人力与资源,成为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因为考试排名不是学习的动力,真正对知识的热忱,才是学习的动力。不同专长的学生不要放弃教育自己的力量!人生太短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找回选择,这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
▲《学习,玩真的!》。(图/时报出版)
本文摘自《学习,玩真的!》,时报出版。作者介绍:蔡淇华
1966年生,淡江大学英文系、彰师大教研所毕业曾任贸易公司专员、广告公司文案、东海大学兼任讲师现任台中市立惠文高中教师兼图书馆主任
曾获时报广告金像奖、民生报大专影评奖首奖、台中市文学奖首奖、新北市文学奖首奖、台中市诗人节新诗首奖、2014年师铎奖、2016总统教育奖主题曲首奖
着有《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有种,请坐第一排》、《一万小时的工程:隐形的天才》、《写给年轻:野百合父亲写给太阳花女儿的40封信》等
曾带领学生进行活动:1. 太平环保运动2. 抢救惠来遗址3. 成立中台湾模拟联合国4. 共同起创中台湾联合文学奖5. 推动一中街成立行人徒步区6. 抢救杨逵文学花园7. 圣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