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之旅 倘佯北京城
去年曾应朋友之邀,在开学前几天和他到北京共游六天五夜,捉住暑假的尾巴。我称此行为「故都之旅」。
第一天到北京时,夜幕已经下垂,我匆匆收拾、早早就寝;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朋友从舒适的床里「挖起来、挖出来」,出门随意在便餐车点了土豆丝卷饼和肉夹馍,即轻装出行。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为这一天安排了去故宫——从前只能透过荧幕才见得到的紫禁城,即将真实矗立我目中,如此岂能教我这「朝圣者」不激动?
待到了人民广场,我更加雀跃了。见小贩叫卖贝勒帽,二话不说,立马带走一顶——客随主意、入境随俗嘛,此地此景正好合适!说来倒也有趣:起初买下这顶帽子戴上,纯是为了新鲜好玩;岂料就在城门口,一位大叔见我带着这小帽,竟天外飞来一笔地问了我一句话,让我措手不及,他问我:「你这是要回家吗?」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哈哈一笑,转身步入午门,「进宫」。
自午门直到神武门,自早上九、十点直到傍晚四、五点,我和朋友二人就在这不知深几许的深宫大内游荡。我想像自己是千古一帝,时而在养心殿中勤政,时而在御书房中学习,或是正在御花园中玩赏——不是凤子龙孙,幻想总行吧!买顶小帽过过当贵族的瘾,总可以吧!
故宫之大,不只使我们从早走到晚,还让我们从起初如皇帝般的「昂首阔步」,渐成后宫娘娘般「轻移莲步」,到后来,连莲步也移不成了,我们彼此如老佛爷搭着小李子、小李子搀着老佛爷,相互扶持,找个阴凉处歇了好一阵子,最终才顺利走出神武门。
尔后又在景山公园凭吊崇祯一番,才甘愿打道回府。晚餐享用驰名远近的北京烤鸭,然后结束「用精力换经历」的充实一天。
第三天,前进颐和园。颐和园之大虽与紫禁城不能相比,然对我而言,我是台湾大学的学生,台大已经很大了,从校总区的前门走到后门已经是个浩大的工程了;而颐和园、紫禁城更大、更宽广,以台大观之,此园此城简直「若垂天之云」了!以台大观颐和、故宫,已然是以小巫见大巫;则以台湾观大陆,更加不可同日而语,更加需要调整,以合适的眼光方能看得不失真。
从早上入园走到下午,五、六个钟头已使我们玩得尽兴了,也累了,于是决定就此打住。我们沿着柳岸一直走,希望找到个离园的出口,而这个微小的愿望却直到走了一个小时以后才实现。至今犹记,昆明西堤,二人力尽精疲。
第四天,远征长城。同车的「驴友」主要是「阿姨等级」的妇女,也有一些大叔,只有我二人最为年轻。在长城脚下,那些阿姨大叔们纷纷采纳导游的建议往缆车的方向走去,要搭缆车直接攻顶;唯有我二人为了展现我们青年人的体魄,独独往另一个方向,直接走往长城登临入口处。后来虽未攻顶,不过我们幸运地在千万人中挤上了比半山腰还高些的地方。登高眺远,遥望脚下方才一路走来的长城在群山之间蜿蜒如龙脉,忽有脚踏乾坤的气概油然而生,一时也明白何以古人有「江山美人」之两难。
可惜我没有机会亲历此种挣扎,遂只好一挥折扇,露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几个字,拍拍照,然后……赶紧下山集合啦!
由于这一天我们是跟着旅行社一日游的行程,所以受限于时间。今天的行程是:一大早奔赴长城,午后前往定陵,傍晚于鸟巢或者水立方解散。旅行社的一日游结束之后,我们迳自前往王府井大街「续摊」。
隔天就是中秋节了,这是特别的中秋节,是我首次在北京同友人共享月圆。由于明日就要返家了,今天就稍稍放缓脚步,不再追逐什么旅游景点、观光胜地,就只在闹区商场逛逛,看看能够「巧遇」什么特色产品,就带回家当伴手礼或纪念品。我们悠闲地逛着、晃着,直到日落月升。我们特意在三里屯等候月圆,要看走在中国市民娱乐之前端的三里屯如何享受中秋。
举瓶相邀明月
结果我发现:三里屯酒吧街之所以夜未眠,是因为往来多是外国人,他们惯于夜生活。而身为外国人的他们也不过中秋,酒吧街不因中秋而特别喧腾。此外,烤串摊子生意颇好,但他们也不为中秋而烤肉,烤肉只是日常饮食之一——原来只有台湾才有「中秋烤肉」之「习俗」。
好吧,既然酒吧街没有「中秋酒」,那么我们就自得其乐吧!我们到超市提了两罐啤酒,回到住处,举瓶相邀邀明月,对坐相知即「甘杯」。这就是我们欢庆中秋的方式。
今年九月,我即将再度赴京;这次不是短暂停留,而是长期驻扎:我将往北京大学交换一学期。这次,我依然怀抱期待:期待与不同人、以不同方式再度北京的中秋,期待善用时间用更多精力换更多经历,期待更长时间、更深刻地认识、体会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