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变客地 何处是归途(上)
我的父母来自于大陆,在台湾生活了六十多年,最后终老于台湾;重阅父母日记,看那熟悉的笔迹,不禁悲从中来,益加怀念父母,并庆幸自己能生长在台湾,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与历经战火洗礼,离乡背井的父母一代相比,我们这一代实在是太幸运了。
1948年,父母在沈阳,父亲任207师少校教官,其时辽沈战役已开打,根据母亲当年10月9日的日记,「两日之间去(沈阳)北陵机场相候,竟在10月9日晚安抵北平(原注:飞机上无忧喜之感)」;盖当时为运送物资,每日有多架飞机自北平飞沈阳,返航机位易购,父亲虽在军中服役,但非战斗人员,长假即准,实则军心涣散,无能为矣。后沈阳于11月2日失陷。
避难过程 千钧一发
11月16日母亲离开北平去至天津,于12月6日由天津搭船去上海,「8日午后二时,行李由同舱者为我拿到甲板上等候,并眺望将抵沪之附近风光,当时深感到天连水,水连水,汪洋一片,竟不知作何感于心中」。其时平津战役已开打,天津于1949年1月15日失陷。
母亲离开上海后与父亲团聚于南京,父亲时在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政工处任职;1949年4月21日国共和谈破裂,当天「晨奉令政处迁沪」,「晨间登军车出发,经中山门驶向下关车站,见站岗宪兵怒目以视,火车抵沪后,京沪路即断」。22日晚,共军渡过长江,23日,南京沦陷。
1949年5月24日共军攻入上海市区徐家汇,午后警总政工处长告知,愿撤退者即准备行动,避难台湾;母亲时往市区,父亲候之未归,非常着急外出寻找,正失望中,母亲忽然归来,急提行李至总部登车,驶往吴淞登舰(登陆艇),舰即启行,继之者即发生抢登情形,有落水者,有失落者。是日母亲日记「午间去医院看病,然后到街中一游。岂知总部即拟撤退,永敬急得万分,幸五时过而我返,于是共乘大卡车赴吴淞口,当晚登船。」出吴淞口,舰上灯火熄灭,崇明岛上有炮战,舰身振动,人皆潜舱中,经舟山停泊数日,30日午后抵高雄港。27日,上海沦陷。
父母从沈阳、北平、天津、南京、上海一路避难到台湾,搭乘的交通工具有飞机、军舰、火车及汽车等,过程曲折而幸运,到台湾后,不需再避难,从此可过安稳的生活。
浓浓思乡情
1987年7月,台湾宣布解严,随即准许台湾老兵及居民往大陆探亲,父母于1990年首次回大陆,在7月23日由上海飞沈阳,母亲之故乡也。一别四十二年,至沈阳上空,母亲激动流泪,闻广播,云停机坪有人迎接母亲,迨下机,见母亲之长外甥女在等候,几不敢识,离别时,尚为十余岁少女,今已花甲祖母矣,激动之情,为父母回大陆来首次之体验;外甥女哭着说,想不到这辈子还能见到老姨(母亲在姐妹行中居第四,末位,老幺,曰「老」),真是造化弄人。
父亲祖籍为安徽定远,在1999年二度回乡祭祖,于当年4月2日回到定远县池河镇时,先至「父母之墓,即下车,后并致赠长辈,同辈各500元,晚辈200元,然以人多,为数可观矣。」但部分族人认为父亲不应先扫墓而后探望彼等,进而出言不逊,没有礼貌,父亲心冷矣;父亲回乡,本拟重温亲情,回味童年旧梦,未料有此冷酷局面。母亲说:从此再无意陪父亲回乡矣。盖大陆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社会的伦理道德传统遭受极大伤害,慎终追远的观念消失不见,所以才会导致人性如此扭曲变化。
1996年,台湾首次民选总统引爆台海危机,解放军进行导弹射击演习,一时风声鹤唳,几有大战之虑;父母当时在大陆旅游,友人劝父母就留在大陆,避避风头好了,但母亲说儿孙辈都还在台湾,怎么放心的下,「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台湾已变成父母的家乡了。
在父亲的日记中,常可见到父亲游览大陆之痕迹,如1992年「游卢沟桥,参观抗战纪念馆,适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此正余在抗战时就读安徽第十一临中时,早晚集合点名,必唱此曲。今再听之,突引起余之当年回忆」;1995年去昆明旅游,此为父亲于1944年抗战末期从军之地,「此次旧地重游,适距五十年,昆明市容全变」;1998年9月参观东北松花江时,「正值水灾后未久,江岸尚堆沙包,高有数尺,余攀登之,极目眺望,忆少年时常唱《我的家在松花江上》」;1999年4月住南京时的「时值暮春,江南草长,殊值留恋」;6月时游滁州醉翁亭及琅琊寺,与「1937年夏,余就读滁州中学时,曾游醉翁亭及琅琊寺,迄已六十二年矣,此次重游,与当年之记忆,颇不相同,当年优雅之印象,似未重现」;7月时,游昭陵(俗称北陵),为沈阳之名胜。「1946-1947年余就读东北大学时,校址即在北陵,余与文桂及友好常来此游玩,并在石雕前留影」;2002年10月「至南京小住,时值秋高气爽,盛产大闸蟹,味美价廉」;2008年游北平东安市场「重温数年前旧游之地,寻找清末、民初驰名之商号及商品,不复见矣,失望而回」;2011年10月访定远故乡,定远高铁站「距余故乡四户蒋三公里,下午由县台办陪同绕县城一周,旧市区杂乱,新市区整洁辽阔,多新式建筑」;2016年1月,父亲参加南京大学「中国对日抗战研究协同和创新中心」研讨会,感觉「南京之行,正值寒冬,虽甚寒冷,得以欣赏多年不遇冰天雪地之景,心情大为舒畅」;2017年7月经过江北,见到遍地的白芦苇,勾起儿时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