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变客地 何处是归途(下)
父母的童年及青年时期都在大陆度过,后虽在台湾落户六七十年,但前尘往事,仍深印脑海中,去大陆旅游参观,自不免牵引出记忆的乡愁。
文化血统 系出同源
1998年「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简称和统会)至北京访问,父亲为副会长亦同时前往,于9月14日上午,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在北京钓鱼台宾馆接见和统会代表,根据父亲当年日记「江(泽民)请余(父亲)表示意见时,余就历史文化方面言之,汉、唐为中国盛世,今日中国,实可媲美汉、唐,此乃中国之荣耀;国人百余年来奋斗之目标,不外富、强二字,今已达到矣。下一世纪之任务,则为『和平统一』。就历史潮流言,应是乐观的。如何顺应潮流而助动之,于此有三点希望:一为两岸『三通』问题,因为受到人为的阻碍,迄对两岸人民的交往,频生障碍,非两岸人民之所愿。而『三通』中最重要者,乃为直航(航空)问题,希望大陆方面能主动宣布十条以上黄金航线供台商申请,必受台商台民欢迎。……其次应大量开放两岸教授及学生交换讲学及研究,盖知识分子对社会之影响力,仍不可忽视,目前双方对此颇有限制,而大陆方面应以开放的胸襟鼓励之。其三,近代历史人物中的孙中山为两岸中国人以及广大华人所共同尊崇之人物,其毕生为中国和平统一而奋斗,常有人言以孙中山来统一中国,最无争议,希能发扬孙中山之理想与精神,以增进中国人之团结与共识。如此,以历史文化力量来推动中国之和平统一,其功效可大可久。
余『书生』之见,江亦虚心倾听之。迨余言毕,江颇兴奋,乃亦表其『书生』本色,大谈历史文化之功效,谓日本、朝鲜、越南深受唐代文化之影响,迄今尚多有保存者;彼谓余之乡音未改,颇有『他乡遇旧』之感,盖彼原籍扬州,与余之皖北口音,乃多江北口音相似故也。」
人类的遗传基因非常神奇,沈阳的表姊长得和母亲很像,沈阳的表哥和我台北的大弟长得也很像,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相隔千里的亲人,只因有相同的血缘,居然会如此之像,令人不得不叹服造物者的力量。
2017年7月,父亲96岁,精神体力已明显不济,但父亲认为以文会友是至乐之举,仍兴致勃勃参加在南京大学举办的「纪念全面抗战爆发八十周年暨抗日战争研究国际大学联盟筹建大会」,这也是父亲最后一次去大陆。从1990年到2017年,前后横跨28年,总共去了五十次,每次停留在大陆时间,长则几个月,短的只有几天,后来为了方便,干脆在南京买房长期居住,父母不但常去大陆,甚至把大陆视为第二个家,可说是「两岸一家人」的具体见证者。
大陆经过文革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薄,母亲有四个外甥女散布于沈阳及北平,于父母去大陆之前,彼此之间形同陌路,很少来往,但自从父母去沈阳后,由于时常聚首,相处时间久,过去恩情迅见恢复;外甥女之间的亲情关系,又回至幼年时代,彼等皆曰:此乃老姨之功也。
父亲浸淫于近代史领域多年,当两岸开展学术交流后,父亲几乎无役不与,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而且常被安排在大会发言,以示尊重。父亲每到南京,常被邀至南大民国史研究中心演讲,该中心曾给父亲「客座」名义,父亲对之亦有亲切感,将大部分藏书捐赠给南大,于2006年,南大并为父亲举行赠书仪式。2013年,父亲于大陆出版《蒋介石与国共和战》一书,并在当年9月于北京举办新书发表会。
父亲由于经常行走于两岸,收了几位大陆青年学者为学生,而父亲在台湾的学生,也借由父亲的关系,认识了许多大陆的学者,彼此切磋,精进学术涵养;父亲亦曾协助大陆学者在台湾出书,促进两岸的学术交流。
2016年两岸史学界,曾举行「两岸学术交流三十年之回顾讨论会」,南京大学的张教授在其论文说道:「蒋老师不仅学问做得好,是两岸学者们的榜样,而且道德人品深受学子们的崇敬和喜爱。……蒋老师将其毕生的图书收藏捐赠南大。他老人家是我们两岸学界崇高的典范。」正好可做为父亲对两岸学术交流的诠释。
家和万事兴
国共内战将父母带到台湾,就国家认同而言,父母为中华民国国民。中共自建立政权以后,即认中华民国已亡;台独亦否认中华民国,称为「外来政权」,父母被列为「外省族群」,视为「倾中」而「不爱台」,中共改革开放后,至大陆探亲,则被称为「台胞」;但不管外省族群或台胞俱为炎黄子孙,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血缘及语言,很容易在此基础上推动交流与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以建立「两岸一家人」的共识。
目前两岸关系在走回头路,国民党已决定不参加海峡论坛,但即令如此,台湾对大陆的经贸依赖度仍持续升高,所以两岸交流合作是必要的,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文化交流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则两岸自能融合发展,统一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