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渠延寿、自主处理 北市污水不漏接

冀盼建设北市成为水循环自主处理的城市。(示意图/shutterstock提供)

污水下水道是城市进步及现代化的指标,一座美丽的城市,必然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接管来自家庭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后放流或回收再利用,达到水资源循环及保护的目标

台北市污水下水道发展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覆盖率已达八○%,尚属全国第一,但因为建设较早,多数管线已经老旧,北市卫工处做为污水下水道的当责机关,目前推动用户接管、延寿检修、防灾应变、循环经济等四大工作重点,并计划新增民生滨江社子岛等三处水资源再生中心,冀盼建设台北市成为水循环自主处理的城市。

统包方式提升用户接管率

首先,用户接管部分,北市工处处长林昆虎指出,目前北市污水下水道系统「能做的、可做的」都已经接管完成,剩下大概二十万户(约占全部的二○%)尚未接管,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偏远山区、老旧建物施工空间、建物有安全疑虑或民众没有意愿接管等因素,影响施工进度。

对于此,北市卫工处在民国一○九年开始以统包工程的策略来突破各项限制,林昆虎说明,早期是先设计再施工,开挖时才发现实况跟设计不一样,影响工程进度,用统包的方式是希望厂商提出不同的设计工法,突破现地困难并加强住户间的协调,让接管进行更顺畅。

目前北市的平地部分(中心蛋黄区)接管率八成以上,第二圈比较边缘地区,会以系统延伸的方式,衔接市中心圈的主次干管,外围偏远山区,像是士林、北投,接管公共管线的效率不高,会以配合地形、聚落的发展,采聚落型污水处理系统来完成。

另外,还有一些早期拥有化粪池社区大楼尚未接管,卫工处会以专案形式加强与管委会沟通联系,政策性说明接管污水下水道的好处(如:不用抽肥),并给予五万二千元到十二万元不等的补助,刺激住户接管意愿。

在延寿检修方面,污水管深埋在地底下,是所有管线埋最深的一类,一旦龟裂渗水,将造成路面严重坍塌,早期北市只有局部性检修,一○八年度开始,卫工处推动老旧管线巡检计划,编定相关费用,有系统检修主次干管、分支管,增加渠管寿命,避免造成道路灾害。

管渠巡检 传统工作导入新科技

林昆虎说明,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全国布建率最高,目前也只有北市有管渠延寿的问题,截至一一○年二月,已完成主次干管八.○三公里、分支管网约十三.四公里的检视,目标在一一二年底完成分支管网二四○公里检修及一一一年至一一三年三年内完成主、次干管(总长约一一四公里)的修缮及维护。

台北市的污水下水道总长度约二千七百公里,这么繁复的巡检工作,过去都是工人亲自钻进下水道勘查职灾劳安时有所闻,跟上科技潮流,卫工处开发出一系列的智慧检测,像是CCTV巡视车、声纳探测船,透过镜头直接取得管内的画面,亦可详细知道座标、定位,以利精准开挖维修,希望在三年内完成全面性检修的艰巨任务。

林昆虎为工程背景,曾在新工处担任挖掘管理科科长,参与制定《台北市道路挖掘管理自治条例》,后来因为职务异动,负责台北市路平专案,现在则是污水管线的执行者,对于管渠延寿及道路维护相当有想法。

举例来说,过去曾有人孔盖冒水、气冲喷飞的事件发生,影响行路人的安全,林昆虎分析,这是因为雨污未能分流所导致,过去施工不严谨或民众私下改管,误将雨水管接到污水管,暴雨期间,雨水灌到污水管,按理来说,污水管径有一定的容量,在小管接大管或转弯之处,压力来不及宣泄,就会有冒水或气冲喷飞孔盖的危险状况发生。

雨污分流 图资e化管理

为了解决人孔盖喷飞的问题,卫工处自一○六年开始进行更换符合CNS规范的「耐扬压」人孔框盖,优先改善低洼地区、水理条件较差,过去曾经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改装,统计一○九年底,已更换四一五八座耐扬压人孔盖,冒水及气冲的情况已较往年改善。

而针对雨、污混流的区域,相关单位也会时常派人巡视有没有不当接管,并将雨污管分切到正常轨道,林昆虎表示,过去都是随机随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采用水位计侦测管渠水位,能够有系统全面性检查,比方说,某处冒水,就往上游勘查混流严重之处,然后做切管分流,杜绝类似状况重演。

管线清疏也一样,过去常常清淤后,又重复管塞,现在透过e化管理,将数据套在GIS图资上,就可轻易找到原因,譬如说,某区域阻塞,可能是某家餐厅未使用油脂截留器,或擅自将油脂排入污水下水道等,一方面加强宣导稽查,另一方面提升决策及管理的效率。

增新三处水资源再生中心 再生水质再提升

今年度台湾发生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水库水位直直落,影响民生及工业用水,有「第二水源」之称的「再生水」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根据统计,台北市每天处理约九十二万吨的生活污水,迪化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约五十万吨、内湖污水处理厂处理二十四万吨,两者皆已满载,其余二十至三十万吨必须泵送至八里污水处理厂处理,但是八里厂的处理量能已接近九○%,加上新北市府计划四年内再增加二十五万用户接管,台北、新北必须分头分散处理,才能满足未来各自污水处理的需求。

因此,台北市未来十年内计划增加民生、滨江、社子岛三处水资源再生中心,处理量能分别为四万吨、十六万吨、三.五万吨,每日污水处理量能由七十四万吨提升至九七.五万吨,盼在二○三○年达到污水自主处理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滨江、社子岛三处水资源再生中心是具备薄膜处理技术(MBR)的三级处理厂,可过滤细小微生物,处理之后的放流水、再生水比现有的迪化、内湖厂(二级厂)所处理的水质好上十倍,优化水质降低对环境冲击。

三处新增的污水处理厂每日可产出二三.五万吨达再生水标准之量能,加上现有迪化、内湖厂的三万吨,未来每日可有二六.五万吨的再生水,供市民取用,林昆虎指出,只要不接触人体,再生水可以拿来做路面清洁、植栽浇灌、洗车、洗设备、冲马桶等等,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

他举例,迪化、内湖污水处理厂每日分别可生产一万吨、二万吨的再生水,一○九年度,迪化、内湖两厂取用约二○四.四万吨,而一般民间、公部门、环保署取用约一○.九万吨,以每度水单价二○.六元计算,节省近五千多万元的自来水费。随着民生厂的规划,未来也会在民生社区及松山机场周围设置专管,养护绿地并做为公厕用水。

减碳、减排 落实循环经济

除了再生水之外,落实「循环经济」另外两项重点是污泥减量及碳足迹,为减少清运量,迪化污水处理厂将含水量高的脱水污泥加热烘干成为干燥污泥,使污泥体积减少至原本的五分之一,并且干燥的污泥送至焚化厂做为辅助燃料使用,以一○九年度为例,脱水污泥量约五千六百吨,干燥后的污泥约一一二一吨,以清运车每次载量十吨推估,减少四八四清运车次,降低空气污染源。碳足迹部分,迪化污水处理厂从厂内着手,降低厂区照明及空调使用量、改用高效率LED灯具、更换耗能的鼓风机组、并采变频式操作,期望在三年内再降低三%的碳排

理财周刊发行人洪宝山(左)、北市卫工处处长林昆虎(右)(图/理财周刊提供)

本文作者:蔡武穆

(本文摘自《理财周刊1077期》)

《理财周刊10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