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大肠癌有世代效应!1980年后出生罹病风险高「七年级最危险」

▲台大公卫学院健康数据拓析统计研究所教授李文宗分析台湾结直肠癌发生率的筛检和世代效应。(图/记者洪巧蓝摄)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大肠癌发生率居高不下,根据卫福部最新癌症登记报告,在男性新发生癌症排名第一,女性癌症则排名第三位。台大公卫学院发表研究显示,国人大肠癌发生率呈现显著世代效应,1980年之后出生世代的风险普遍较高,其中又以所谓「七年级生」世代的罹病风险达到最顶点,相关筛检、生活习惯都应该多注意。

台大公卫学院今日召开记者会分享公卫研究新发现,健康数据拓析统计研究所教授李文宗发表「台湾结直肠癌发生率的长期趋势:筛检和世代效应的交互作用」。

李文宗指出,政府从2010年起扩大推动大肠癌筛检政策,对应至50至79岁的年龄层大肠癌发生率确实出现「筛检效应」。2010年当年度男性和女性的发生率分别上升了19.2%和15.6%,随后每年分别下降3.4%和3.1%。与未实施筛检的情况相比,截至2019年,筛检已成功减少男性发生率12.4%,女性发生率11.6%。

同时研究也指出,国内大肠癌发生率呈现显著的世代效应。李文宗分析,国内大肠癌发生率从1920年代开始持续攀升,随着出生世代越晚,罹癌风险越高,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者发生风险达到高点,虽然后续上升率趋缓,女性还出现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一定风险,显示所谓「七年级生」的世代风险是最高的。

▲国人大肠癌发生率呈现显著世代效应。(图/台大公卫提供)

李文宗指出,若以性别区分,男性在1980年出生世代后,风险上升趋势放缓;女性的风险在1980年出生世代达到顶峰,之后则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原因,应该与国人饮食西化程度在1980年代追上西方国家,达到最顶点,所以后续相关风险才有趋缓并略有下降。

李文宗也提到,观察西方国家早期出生世代的结直肠癌风险多为平稳或下降,但自1960年出生世代后,风险急剧上升,具体原因仍不明。本次研究追踪到国内1990年出生世代,目前没有观察到西方国家的快速上升趋势,但后续还是要观察。

行政院已经宣布明年起扩大癌症筛检对象,大肠癌筛检年龄将从原本的50岁至74岁,下调至45岁就可以筛检。李文宗指出,美国多项指引都建议将开始筛检年龄调整为45岁,据他估算,若在2025年下调,到了2035年,可减少1023例男性、783例女性罹患大肠癌。

李文宗提醒,不管七年级生、八年级生,其实罹患大肠癌的风险都是差不多高,建议要多注意饮食生活习惯,并且定期筛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