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长期腹泻误当肠躁症10年 医:这病恐增罹癌、失智风险
一名男子长期腹痛和腹泻,加上频繁血便导致严重贫血,原以为是肠躁症,后来才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示意图/ Shutterstock )
一名40多岁公车司机,长期腹痛和腹泻,工作时只能包着尿布再上路,加上频繁血便导致严重贫血,血红素从14Hb掉到5Hb,时时担心休克、开车出意外。这名病友10年来以为肠躁症作祟,直到进一步检查才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随后听从医师建议接受生物制剂治疗,血红素恢复正常,每天排便降低至3、4次,生活品质终于获得改善。
●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 常被误诊为肠躁症
高雄医学大学副校长暨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胃肠内科教授吴登强表示,溃疡性结肠炎就是肠子溃烂,一开始多在靠近肛门的直肠部位,之后会延伸到乙状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而溃疡性结肠炎较令患者困扰的就是会反复发作,尤其在感冒或是压力大时特别好发。
许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初期误以为是肠躁症,事实上两种疾病并不相同。吴登强说明,肠躁症是功能性的急症,便秘、腹泻两者轮番上阵,急需大便但却解不出来;溃疡性结肠炎也有这样的症状且会更严重,长期的排出血便和黏液,还会导致贫血、体重减轻,通常身体也较为虚弱。
●好发中壮年族群又以男性居多 遗传也是风险因子
高雄巿立小港医院胃肠内科主任许文鸿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文明病,随着饮食西化和环境改变,越来越多人有这样的困扰。以台湾、亚洲地区来看,病友多是偏年轻的20至40岁中壮年族群,且以男性居多。这个族群正是社会主要的工作人口,因慢性疾病缠身而引爆压力,将影响个人、家庭及社会生产力。
吴登强补充,遗传也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大风险因子,若父母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友,子女罹患风险是一般人的4倍之多;而抽烟、饮食、肠道的微菌丛状态等,都是容易诱发溃疡性结肠炎的原因。
●中重度患者治疗着重免疫调节 生物制剂有效控制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可轻可重,尤其是占10%至20%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侵犯范围相当广,严重度也比较高;长期轻忽不去处理的话,恐出现瘘管、肠穿孔等并发症,同时也会增加大肠癌、心血管疾病、忧郁症、失智症与帕金森氏症等风险。
许文鸿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策略着重在免疫系统的调节;药物的种类相当多元,包括局部抗发炎药物、类固醇、
免疫调节剂,而近10年来发展较多的则有生物制剂。尤其对于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病友,当传统药物无法稳定病情、控制发炎时,生物制剂便是目前较好的药物选择。
●受疫情影响患者不敢回诊 长效性药物助追踪控制
目前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可用的生物制剂有4、5种,依注射频率有2周使用1次,也有1、2、3个月1次;依使用方式有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混和注射,且许多有健保给付。建议病友与医师充分沟通,依据个人病况、年龄、生活形态和用药习惯,找到较合适的治疗方式。
这2年来新冠疫情的打扰,让许多患者不敢回医院而中断了治疗,但由于溃疡性结肠炎这种慢性病需要长期追踪和控制,因此,长效性药物在这时候就发挥的作用。
●长期置之不理严重恐酿癌 定期用药让生活回正轨
吴登强指出,截至目前为止,溃疡性结肠炎是没有办法根治的疾病,若不去治疗处理,因而让肠道发炎、腹泻、拉血便等的症状反复发作,不但影响生活品质,严重甚至有1.8%的机率发生癌症。
医师提醒,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体免疫性疾病一样,只能控制、不发作,并与之和平共处,因此,药物的使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呼吁病友遵照医师指示,规律用药和定期追踪,有助良好控制病况,进而有机会免除许多并发症的产生,让生活回到正轨。
文章来源: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