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天腹泻多次又腹痛解不出来 医揭肠躁症和拉肚子差异

▲她腹部不适竟然是肠躁症上身。(示意图/CFP)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一名46岁女性,在科技业当主管,每天饮食作息正常,也规律运动,过去6个月每2~3天才上一次厕所,就在3个月前开始,工作变得繁重,她竟一天腹泻多次,或有时突感腹部绞痛不适,却又解不出来,令她备感焦虑。后续就医进行检查抽血、肠胃镜都无异常,医师评估肠躁症的可能高。

联安诊所超音波室主任杨建华表示,腹泻是人体「防御机制」的一环,能将体内的有害物排出体外,但同时也可能是疾病所传递的警讯。一般排便频率为1天3次或3天1次,型态则为棕色长条状都可视为正常;当感冒、饮食太过刺激性或吃下不干净的饮食如细菌、病毒时,就可能出现急性的腹泻症状。

杨建华分析,若为急性肠炎3-5天内频繁拉肚子,表示身体正在把有害物质排出,肠道的防御机制正在正常运转中。但若是严重腹泻到脱水、心跳加快,生命征候不稳定,就要赶快就医。

如若排便频率出现改变,型态出现软便、水便或颗粒状,并伴随腹胀、腹痛,且过去3个月来症状平均次数,一周超过1次,于排便后症状缓解,肠躁症的机率就很高了。

杨建华说明,大肠激躁症大致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且症状发作至少6个月以上。造成肠躁症的可能原因众多,例如情绪压力、自律神经失调所致,服用抗生素、对特定食物过敏(如乳糖不耐症)、肠道免疫功能失调,皆可能导致肠躁症发生。

肠躁症是慢性肠胃道功能失调的问题,杨建华建议,可积极透过饮食与生活型态调整及药物来进行改善,像是低腹敏饮食(Low FODMAP diet),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乳制品,少吃刺激性饮食如咖啡、浓茶。多补充益生菌,以及规律运动,都能促进肠胃蠕动、增进肠胃健康。

杨建华建议,民众如果出现便秘、腹泻超过3个月,甚至体重减轻、合并血便,会建议透过检查来找原因。可以做的有三种检查,第一是粪便检查,可以评估细菌、寄生虫感染,24小时粪便收集也可以区分渗透性或分泌性腹泻;第二则为无痛大肠镜检查,可检查大肠内是否有肿瘤或发炎性肠炎;最后是过敏原分析等功能医学检查,协助分辨腹泻是否可能由特定食物过敏原引发,接受减敏治疗,改善症状。

杨建华补充,由于不少严重疾病也会以腹泻表现,如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症等自体免疫疾病、发炎性大肠炎、大肠癌、胰脏癌等,必须先排除其他消化系统重大疾病,才能考虑是大肠激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