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AI跨业智能医疗共创综效(徐作圣)

准行政院长卓荣泰(左四)16日公布第3波内阁人事,准行政院秘书长龚明鑫(左起)、准经济部长郭智辉、准数发部长黄彦男、国发会主委刘镜清、准国科会主委吴诚文、准金管会主委彭金隆、准公共工程会主委陈金德。(陈信翰摄)

赖清德筹组的内阁对外宣称未来执政团队是「AI内阁」,但老面孔充斥,实在看不出其团队有任何智能的味道!赖团队又接着补充,台湾的「AI内阁」是「活力与创新」(Active Innovative),不是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政府没有跟风或蹭AI风潮,民众千万不要误会!

蔡政府8年以来,AI政策如影随形、无所不在。至今,政府更进一步的宣称,AI可以加速中小企业转型、供应链优化、产学合作与跨业连结、国科会版文化AI (TAIDE-LX-7B台湾文化大型语言模型)等课题,洋洋洒洒令人眼花撩乱。

在诸多应用中,以AI加速「小规模」生医产业发展最具指标性意义,它不但象征了蔡/赖政府产业政策的传承,也凸显了AI在跨业创新「领头羊」的地位。

2020年当AI 期望值「破表」的时候,智能医疗是全球的「显学」!几乎所有的ICT大厂皆悉数进入此一领域,包括英国的ARM,美国的IBM、Google、Nvidia、Qualcomm、微软、AWS、AMD、Apple;大陆BAT、紫光集团、华为、依图科技等;台湾的研华、BenQ、金仁宝集团等。这些团队主要聚焦在基础医学研究,智能医事检验、临床数据解析、智能医材及达文西微创手术、智能药品设计与制造、智能精准医疗、智能保健食品等。

结构性重组(Restructuring)与转型是医疗产业常态,也是大幅裁员、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证明了医疗产业跨业创新的不易,业者「引颈期待」AI能有效改善医疗产业多角化及跨业经营的问题。

在AI医疗产业中,上游是医学、药学研究,下游是医疗与健康照顾,而上下游之间则是我们通称的生医产业,其中跨领域的「AI医疗」(AI Medicine) 与「医疗AI」( Medical AI)是典型智能医疗的应用。虽然两者产业生态系统截然不同,但追求成长的策略方向及目标则相仿,当AI无缝整合趋势不可挡,努力跨领域强化、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是必须立即要完成的工作。

「医疗AI」就像是「拿着AI技术找医疗应用」,是一种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罗辑,认为强大AGI 技术可以「一体适用」在任何医疗场景。台面上几乎所有 ICT 厂商均采取此一策略,但在大张旗鼓背后也往往埋藏者大起大落的隐忧。

而「AI医疗」则是医疗健康业者,在「特定」领域寻求客制化、专业化的智能解决方案,是一种「专案专用」的罗辑与策略方向。

自许为「高科技」的ICT业者,ICT跨业的厂商显然低估了「滩浅池深」医疗产业的复杂性,其中包括最困难的「数据相互可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通用认知( Universal Cognition) 、语文解析(Semantics) 等因素,ICT业者误以为「高科技」的能力和「医疗AI」超强的技术深度、广度,必能克服智能生医中的障碍,但事与愿违!

台湾许多ICT代工厂商,当进入智能医疗产业时,用的是「医疗 AI 」的策略,但希望达成的预期成果却是「AI 医疗」,期望值的差异「曾经」让人怀疑产业整合的可行性。

自蔡政府自2016年大力推动「医疗AI」以来,宣称AI能让中小企业「加速迈向」智能医疗的关键领域。有部分人士认为,有了护国神山台积电和「台裔」的辉达、超微等智能半导体晶片大厂,「智能医疗」就能水到渠成,甚至天下无敌!台湾也因为有了名列前茅的医疗服务,是否就能「保送」智能医疗产业安全上叠?

生技医疗与AI的结合是大时代的趋势,是「必然」而非「偶然」,称其为「一人武林」护国神山或许太过夸大,但必须在 「AI 医疗」与「医疗AI」取得适度平衡。是ICT技术传承(Legacy) 还是应用领域导向?跨业综效产生的机制是什么?AI在其中的角度又该如何安排?产业推动策略在政府部会中的责任归属又是什么?

台湾在人工智能与医疗技术开发与应用都不能缺席,自嗨自吹固不可取,东施效颦也大可不必,认清自己的定位策略性的选择优势的产业组合方为王道。姑且暂时不讨论「AI内阁」的实质内涵是什么,赖政府准备好了吗?内阁团队想清楚了吗?(作者为阳明交通大学科管所退休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