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人工智能与人文的接触(徐作圣)

智能科技摆动在科学及工程的纠葛与平衡中匍匐前进,但从辩证到本体实证的进程中,智能产业的发展也有了「人文接触」才能真正发扬光大。(图/Freepik)

智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是一个全球热议的话题,在2024年台湾全国科技会中、在产学互动场景中、在政府财经部会中都有广泛的讨论,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台湾应有的因应策略仍众说纷纭。

从2023年生成式智能技术(GPT)所引起的全球震撼,到2024年通用人工智能(AGI)及奇点转折所引发的「文明灭绝」的疑虑,再加上伦理、法治及资安的问题,人们似乎还未能系统性厘清智能技术的进化及其脉络。

202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之一:生成式智能科技之父Geoffrey Hinton,把以电脑科学为基础的智能技术注入了实证科学(Positivism)的成分,但其真实影响力仍待评估。Hinton 以生成式AI的算法而得奖,是因为AI的基础运作来自于物理中统计力学的「规则在资讯世界里的应用」,资讯也必须遵守物理世界的定理,是一个非常本质的存在,或者物理是研究的资讯(存在)与规则(定律)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现代科学实证系统的基础。

早年的电脑科学/工程,着重是演算法及逻辑推演,系统性的大型架构(Architecture)也是数学演算为基础,故电脑科学家及工程师并不需要任何理工或科学实证基础,单凭逻辑能力及数学运算即可胜任,但这个趋势使得AI技术沦为「匠」及工艺(Craftsmanship),而此发展应验了知名数学家Lek-Heng Lim的一句名言:当所有事务转为数学化,生命中的人道成分就荡然无存了!(When everything goes mathematical , life becomes inhumane),也就是说智能技术与人类文明(包括科学)产生了高度的落差。

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所有工程应用领域的基础。自然科学是科技实证系统的一部分,根据发展时程及成熟度,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牛顿力学及工程应用(成熟、显学)、数学模型及概率运算的纯科学(区块链、元宇宙、智能算法)、量子力学及原子科学、分子生物及医学等。

在科学领域中,同一套理论也可因内涵、解析方式、应用而有不同的人文接触,其中热力学最是典型。热力学的演化超过二个世纪,19世纪的热力学是物理,解释能量守恒及系统熵的变化规则,包括以动力学为基础的统计热力学;20世纪的热力学是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 Energy Conversion)、机械动力学等领域;在21世纪后,热力学是所有「黑科技」及智能技术创新的基础,包括数据科学(Data Science)、智能算法等应用,如通讯(Shannon Information Theorem)、地球暖化(Entropy Exhaustion)、4G/5G 通讯、IOT/AI、通用人工智能(AGI)、区块链及密码学等,近年来更扩散到生理学(生物物理)与医疗器材、量子计算、甚至到精准医疗、网络奇点等新兴领域。

智能科技中「师/匠」争议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及产业的发展趋势,科学(师)注重是脉胳及实证,工程(匠)聚焦是应用与结果,虽然Hinton的生成式智能技术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这只一个开端,未来的路仍然漫长。

科技毕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然而智能科技仍然摆动在科学及工程的纠葛与平衡中匍匐前进,但从辩证(Dialectical)到本体实证(Ontological)的进程中,智能产业的发展也有了「人文接触」才能真正发扬光大。

在台湾,智能科技发展趋势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微观产业发展及矽谷的情势,但若能从宏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台湾的角色必将更为清晰。与其陷于传统方法「匠」的困惑,换个另类角度用「师」思考方式,或许也能开创另一片天。

智能技术的瓶颈已经出现,科学实证的挹注是必然的趋势,而后者不仅仅是探索和发现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则,也可以是创造把传统规则应用到新的领域且开拓了该规则的全新体现智能技术中。师与匠的智能连结必须靠管理,特别是科学实证/高韧性的量子管理。

本文抛砖引玉地提出另类思考,愿台湾智产业能大展鸿图!

(作者为国立阳明交大退休教授/产业分析培训讲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