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理工人才培育应广为社会所用(徐作圣)
3月大陆两会期间,由福耀集团董事会主席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连署的文章,呼吁政府改变目前的政策重点。(中新社)
在3月大陆两会期间,由福耀集团董事会主席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连署的文章,呼吁政府改变目前的政策重点,并指称:长期以来「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为此呼吁重视改变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让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工科理科化」是一个是常年累积制度面的问题,不只是单纯「师」与「匠」的区别,而是科技界长期沦为欧美「学术殖民地」问题的衍生。「工科理科化」特别是指工科的评价体系及运行方式向理科靠拢,甚至完全向理科看齐。其典型特征,是用理论科学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重视论文发表,忽视实践创新。
就国家长期发展的目标来看,理工科各司其责都有贡献社会的机会,勉强切割实为不智,更何况社会经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洗礼之后传统理工科的分界已逐渐模糊。从高等科技人员培育的策略来看,主政者必须考量理工人才的供需问题,而科研成果的扩散机制是否也包括非学术的领域,如产业或市场等。
大学教育只是理工人才培育的一环,其他还包含了技职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企业师徒制(Apprenticeship)、企业或政府在职训练的管道(如法人或政府研究机构)。事实上,曹德旺等人的呼吁是属于「战术」层级的问题,真正「战略」层级的方案在于科技策略、科研组织体系、产官学科技资源扩散的问题等。
理工人才培育的模式必须是「策略性」的,其中有效的审核机制应该是系统运作的重要部分。近代大学理工教育系统是「分科式」专业教育,包括「水到渠成」及「因地制宜」的教育体系,前者主要专注在学术上的卓越,同侪菁英的相互审核是其特色,培育尖端科研人才也是其主要目标;而后者则包括学术创新、产学共用、人才培育等功能,其教育成果的学术及社会价值反应了其价值,另外透过产学合作、技术孵化、技术移转等机制把研究成果扩散到企业及市场,是现代多元化菁英人才培育的典范,最适用于企业规模强大且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受到功利主义及国外的影响,「工科理科化」逐渐发展成为永续发展的障碍,「为学术而学术」的模式使得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大受质疑。过去为了学术成果而「单独」强调科术成果及论文发表固然有「矫往过正」之虞,但过度强调「理工分科」也可能抹杀了科技对产业及社会发展的供献,如何权宜必须靠领导人的智慧及策略操作了。
曹德旺等人要求「工科理科化」的制度改善确实用心良苦,但在超人工智能技术GPT-4问世的当下,理工「强行」分科己逐渐失去其正当性。看看大陆在两会中对科技创新及人才培育的重视,我们不是也该在「因地制宜」及「水到渠成」取得策略性的平衡,在人才培育及科技创新重新取得共识,国家培养科技人才本来就是为全民服务,但过度强调「制度性」的限制显得过度官僚反而就没有什么必要性了。(作者为阳明交通大学退休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