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AI跨领域 智慧生医共创综效

2020年当人工智慧(AI)期望值「破表」的时候,智慧医疗是全球的「显学」,几乎所有的资通讯(ICT)大厂皆悉数进入此一领域。图/本报资料照片

在智能技术与产业环境中,跨领域整合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除以延续过去的脉络与传承外,利用智慧技术和科学工具,来创造或发展完全无缝整合也是常见的方法,包括最近常被提起的智慧生医。

2020年当人工智慧(AI)期望值「破表」,智慧医疗是全球的「显学」,几乎所有的资通讯(ICT)大厂皆悉数进入此一领域,包括英国的安谋(ARM),美国的IBM、谷歌(Google)、辉达(NVIDIA)、高通(Qualcomm)、微软、亚马逊(Amazon)、GPS、超微(AMD)、苹果(Apple);大陆BAT(百度、阿里、腾讯)、紫光集团、华为、依图科技等;台湾的研华、BenQ、金仁宝集团等,主要聚焦范围在基础医学研究,智慧医事检验、智慧医材及达文西微创工具、智慧药品设计与制造、智慧精准医疗、智慧保健食品等。

■资通讯业者跨界

追求一体适用的「医疗AI」

产业重组(Restructuring)是生医产业大幅裁员、重新聘雇、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除了证明了医疗产业跨业的「高难度」之外,业者也期待AI的出现能有效改善产业在多角化及跨业经营常态。在智慧医疗产业中,其上游是医学、药学研究,下游是医疗与健康照顾,而上下游之间则是我们通称的智慧生医产业,其中跨领域的「AI医疗」(AI Medicine) 与「医疗AI」( Medical AI)是典型智慧医疗的应用。

医疗AI就像是「拿着AI技术找医疗应用」,是一种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逻辑思维,认为强大AGI技术可以「一体适用」在所有医疗场景。台面上几乎所有ICT厂商均采取此一策略。

■「AI医疗」

强调客制化与专业化

而AI医疗则是在「特定」医疗领域寻求客制化、专业化的智慧解决方案,是一种「专案专用」的思维逻辑与策略方向。虽然两者产业生态系统截然不同,但追求成长的策略方向及目标则相同,当无缝整合趋势不可挡,努力跨领域强化、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成为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自许为「高科技」的ICT业者,在面对「滩浅池深」且不是那么高科技的医疗产业时,虽调整经营模式,但成效不如预期。这是全球ICT业者转型进入智慧生医产业的共同问题。台湾许多ICT代工厂商,当进入智慧生医产业时,用的是「医疗AI」的策略,但希望达成的预期成果却是「AI医疗」,其期望值的差异曾经让人怀疑产业整合的可行性。

ICT跨业的厂商显然低估「滩浅池深」智慧生医产业的复杂性,其中包括最困难的「数据相互可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通用认知(Universal Cognition)、语文解析(Semantics)等因素,ICT业者误以为「高科技」的能力和「医疗AI」超强的技术深度、广度,必能克服智慧生医中的障碍,但事与愿违!

■生医科技与技术整合

大势所趋

传统的医疗健康业者采用「产业规模」、「技术专业化」、「垂直整合」等方法来克服跨领域治理及整合问题,而纳入AI技术快速提升了其治理效率,其转型的成功率远高于由ICT领域切入的厂商。政府自2016年大力推动「医疗AI」的技术开发,宣称AI能让中小企业「加速迈向」智慧生医的关键领域。台湾有部分人士认为,有了护国神山台积电和「台裔」的辉达、超微等智能半导体晶片大厂,「智慧生医」产业发展就能水到渠成,甚至天下无敌!但台湾是否也因为有了名列前茅的医疗服务,就能「保送」智慧生医产业安全上垒?

生医科技与智慧技术的整合是趋势,两个产业都发展成熟而成长空间受限,故整合「必然」而非「偶然」,称之为护国神山或许太过夸大,但其转型及综效的力道却是为台湾「一人武林」长期停滞的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道创新动能,其后续发展值得期待。

在人工智慧与生医技术开发与应用上台湾都不能缺席,自嗨自吹固不可取,东施效颦也大可不必,认清自己的定位,策略性选择优势的产业组合方为王道,这些策略性的决定攸关台湾产业与科技的发展,赖政府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