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盖棺论定话倪匡(陈立诺)

小说家倪匡3日逝世,写作横跨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等类型小说,他曾表示自己「除了歌词与广告词之外,什么文类都写过」。(本报资料照片)

倪匡去世,享年87,距他南下香港过去了一个甲子再加5年。

金庸、倪匡、黄沾、蔡澜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他们在文艺方面各有擅场,但却没有一个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金庸、倪匡乃在青年时从中国大陆迁居香港,蔡澜来自新加坡,黄沾出生于广州。当时的香港,如一个打开的口袋,横亘在珠江三角洲的出海口,以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广纳四方来客。

22歳的倪匡来到香港时一贫如洗,所携的唯有他脑海里丰厚的创作潜能。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外来人口不断移入,经济开始起飞,大家都渴求资讯,阅读文化盛行。小小的香港竟有数十份报纸,除了正常的日报,还有不同类型的早报和晚报,各报的专栏和连载小说需要大量的写手去填满空格,于是成为了培养作家的温床。

这样的大环境,令倪匡有如鱼得水之感,他把自己变成了一部写作机器,形同流水线上的文字制造者,以超高的效率运作了数十年;各种不同的文字内容从他笔端流出,但这些文字合成的章节却组成了首尾呼应、高潮迭起、结构紧凑的小说故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文读者。

如今,造就倪匡成为倪匡的那个时代已走入历史,他在那个时代走来,在另一个不一样的时代离开。

曾在朋友家和倪匡有过数面之缘,当时他年逾七十已封笔,整个人可用一个「圆」字来形容。身材不高,体型圆鼓鼓的,脸上的肉也是圆鼓鼓的,无论对谁都总是笑呵呵的,于是整张圆脸就显得更圆了。他在席上讲话不多,通常都是一句起两句止,然后是接踵而来的哈哈大笑。他的广东话语速极快,跟他的挥笔速度不相伯仲,一个音尚未落下另一个音便已奔突向前,结果好几个字都撞在一块,稍不留神就不太知道他在说甚么。

广东话是较难学会的方言,倪匡看来并没有刻意学广东话,很多发音都不标准。

老了的倪匡让人感到舒服,乐于亲近,最为难得。小时候长得好看,是父母的功劳;老了长得好看,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倪匡一生写了400多个剧本、300多部小说、数千篇散文,还分别对金庸和亦舒的作品写了两部评论。

这两部评论尤见倪匡对作品好坏之别的鉴赏力和洞察力,不过他似乎并没有太过把这种文学自觉置入自己的作品中,因为他在创作中追求的是一个「快」字。一个剧本走到最后往往是集体创作的结果,一切由导演话事,故倪匡的剧本创作不论也罢。倪匡可以传世的是他的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他在这方面的创作在当时的中文世界可以说是凌空而出,不但数量庞大,质量亦不错,其中数部作品结构完整意念独特手法创新,已臻文学之境。

1999年,《亚洲周刊》曾召集专家学者选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倪匡的科幻小说《蓝血人》被选入其中。

如果倪匡有另外的生财之道,写作不是唯一的谋生手段,可以精雕细琢的方式进行写作,也许可以达致更大的文学方面的追求。不过慢工出细活,并不符合他的个性,个性使然,也就无法强求了。(作者为香港资深媒体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