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美中大使级会谈对两岸的启示(张良任)

周恩来

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期间,中共总理周恩来与会,并发表声明「中国政府愿意与与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特别是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其后美国在英国及印度的斡旋之下于7月13日表示,可以在日内瓦举行美、中双边大使级会谈。

中方的代表先后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及王国权。美方代表是驻捷克大使约翰逊及接替的毕姆。王炳南赴任之前曾经担任周恩来的助理,他是会谈中的主要人物,一共参加了9年之久。

美、中之所以举行大使级会谈主要是双方都迫切需要解决美国介入中国内战及参加韩战所造成的双方平民滞留不得回国的问题。在1949年大约有5000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及技术人员在美国研读,但美国政府不准他们返回中国大陆,其中包含著名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在内。

美、中大使级会谈由1955年8月1日到1970年2月20日一共举行了136次,前73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举行;其后移师波兰首都华沙。之后,由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季辛吉1971秘密访问大陆及尼克森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会谈乃功成身退。

会谈的方式在国际谈判中极为罕见。1949年中共建政之后,美国政府采取围堵的策略,并没有予以外交承认,当然也不会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双方的接触必须要透过第三国来传话。两个互不承认的国家却各自指派大使级官员面对面的谈判长达15年之久,可以说是国际关系中的异数。美国并不担心官方对官方的谈判会让国际社会误以为美国政府对中共承认。这种情况跟目前台海两岸很像,在主权上互不承认,但在治权上相互不能否认。

还有一点可供两岸参考的是美、中理论上没有官方关系,但双方都指派象征主权的大使级官员上桌且谈判之前并没有设定前提条件;中共并没有说美国不给予外交承认就不接触、不谈判。双方本于平等精神进行沟通协商,维持一个不但没有邦交且立场对立,但是可以沟通联系的渠道。双方历经长达15年的协议虽然只达成了一项有关平民返国的协议,「拖而不断」,「谈而不打」,双方有一个通气孔,有助于双方气氛的改善,对日后尼克森访问大陆产生了促进的作用。

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在八月初访台之后,在台海掀起了滔天巨浪,两岸关系陷于达成「九二共识」30年以来的谷底。台海中线的消失以及「新常态」的出现,扰动台湾的民心。中共20大后对台的策略作为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两岸目前最重要的不是狂喊口号,非友即敌,而是ㄧ如上面所说不设前提条件之下坐上谈判桌,谈一谈,听ㄧ听、通通气,对台湾来说不是什么坏事,对国际社会也会带来安定的作用。也正如同当年陈毅对王炳南的评论「武戏文唱」。(作者为前驻以色列特任大使)※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