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尊重与责任 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成长(鲁云湘)
行政院会28日通过《民法》修正草案,增订父母管教不得对子女为身心暴力行为。图为不当管教示意图,非新闻当事人。(本报资料照片)
行政院会于11月28日通过民法第1085条修正草案,删除「父母得于必要范围内惩戒其子女」的条文,改为规定父母在教养未成年子女时,应尊重其人格发展,不得对其施加身心暴力。提醒各位读者,目前草案尚未送立法院进行审议,但仍可借由此修法来探讨利弊。
此次修法是否能有效促进儿童权利保障,抑或会削弱父母的管教能力?在笔者看来,这项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方式的转型,目的是建立一种基于尊重与引导的亲子关系,而非让父母丧失管教子女的权利。
正如笔者一贯坚持的理念:「调皮捣蛋是孩子们的权利,应付孩子们的调皮捣蛋,则是大人们的义务。」
一、孩子的权利与大人的义务
孩子的「调皮捣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天性。这些看似无理的行为,其实是他们理解规则、辨别是非的过程。成年人需要耐心应对,既要设置清晰的界限,也要提供安全的空间让孩子试错与成长。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父母承受着繁忙工作与生活压力,往往无法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的「挑战」。因此,暴力管教成为部分父母的快捷方式。然而,这种方式虽然可能短期见效,却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甚至破坏亲子关系。
修法的初衷,或许是希望通过法律划定底线,避免暴力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同时,也提醒父母反思教育方式,学习如何用正向引导来陪伴孩子成长。
二、修法后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如此,修法可能带来一些潜在风险,值得深思。
1. 孩子的无惧与边界感缺失
部分人担心,若父母失去「惩戒权」,孩子是否会因此变得无法无天、不畏规范?但真正的权威并非来自惩罚,而是来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力与榜样作用。
孩子需要在成长中学会「自由与责任」的平衡。父母可以通过建立清晰的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让孩子理解自律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虽然不如惩戒立竿见影,但却能够带来更深远长远的影响。
2. 父母教育方式的转型
对于部分家长而言,若失去惩戒手段,可能面临「无法管教」的迷茫。其实,管教并不等同于惩罚。父母可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更多情感引导与正向沟通的技巧。
例如,瑞典早在1979年禁止父母体罚孩子,并同步推动大规模的亲职教育计划,帮助家长学习如何以尊重与爱为基础进行教育。这种系统性的支持,不仅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也使父母的教育能力得到提升。
三、重新思考亲子关系的核心
亲子关系不应仅仅是一种「权力与服从」的结构,而是一种「双向成长」的合作关系。
父母既是孩子的启蒙者,也是孩子的学习对象。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在坚持自我价值的同时,理解社会规范与现实的复杂性。相对地,孩子的天真与探索精神,也能让父母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家庭的价值。
法律可以划定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但家庭教育的核心仍在于爱与尊重。父母只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且能应对挑战的人,才能在亲子关系中找到平衡。
笔者始终认为,「调皮捣蛋是孩子的权利,应付孩子的调皮捣蛋,则是大人的义务」。这句话的背后,是对孩子天性的尊重与对父母责任的提醒。
或许会有极少数人,将此次修法朝向政治解读,即为「爹亲娘亲,都不如委员长亲」而铺路。但过度的政治解读,对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此次提出修法,不仅是对儿童权利的进一步保障,也是在呼吁父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未来,透过亲子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也是一个能让家庭教育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更有智慧的下一代。(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