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流行音乐的枢纽?

林士清

湖南卫视巨额打造「我是歌手」,是继「超级女声」后的经典,一季13集的录制创造近十亿新台币的进帐,行销企画节目制播充分运用「台湾元素」来加持,在中国大陆获得剧烈的回响声势可比拟去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台湾实力派唱将在中国大陆重新走红、冠军结果不为台湾歌迷接受而引发「阴谋论」、新闻台直播方式来偷渡转播惹起舆论的批评、文化部长忧心三十年后台湾恐怕失去创意泉源等。流行音乐对岸市场落地生根的群聚效应发酵,软硬体规划条件愈加成熟,吸引更多创作人才逐渐靠拢,我是歌手的现象能否让国内音乐人士反省,台湾是否还处于华语流行音乐世界枢纽

归纳分析,我是歌手的成功,是一种将韩国创意+台湾元素+中国平台加以整合,辐射于华语流行音乐市场的细腻呈现。固然大型节目制播无法反映对岸流行音乐的创作实力,但足以撼动台湾过往作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优越,大规模节目制作模式并不适用台湾,制作单位若没有让台湾元素充分发酵,我是歌手恐怕不会那么成功。台湾并不需要制作一个超大型节目来宣扬自己在华语流行音乐的优势,关键是台湾即便拥有充沛的流行音乐创作能量,但缺乏足够接受市场检验及发表管道的机会。另一方面,曲婉婷一首「我的歌声里」大红之际,笔者充分感受台湾市场长期对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漠视,丧失了解对岸的市场的动态与资讯,尤其是数位音乐内容在对岸市场条件逐渐成熟之际,将压缩台湾流行音乐在华语市场的成长空间。

台湾和香港从70年代末,以青春偶像唱着情爱歌曲的包装模式,在华语世界攻城掠地,大举攻占消费市场,华语流行音乐市场过往盛传一句名言:要想在大中华流行音乐圈走红,你必须先在台湾红。许多华语歌手会优先选择来台湾发片的,象征台湾扮演华语流行音乐摇篮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已经逐渐倾斜到中国市场。尤甚者,数位音乐的兴起及中国流行音乐市场的扩张,台湾流行音乐产业利基正在不断流逝,随着总体经济成长的疲态,国内消费者对于流行音乐购买力道下降,广告量大幅萎缩影响广播服务的销售,又随着音乐下载市场的扩张,台湾去年的音乐出版业销售值年增率,衰退跌幅达8.81%,传统唱片音乐市场仍会继续萎缩,音乐创作人才不断出走的现象,会丧失流行音乐产业升级契机,台湾企图维持华人流行音乐的领先指标,恐怕是梦一场。

台湾流行音乐总产值可达到年均百亿的实力,是一个小而美、美而优的产业体系,传统流行音乐的经营模式产生变化之际,录音著作、著作权利及现场演出,成为流行音乐产业链的重要经营项目。流行音乐从来都是产业纵横群聚的外溢效应,政府保护措施的意义不大,从流行音乐产业的上游创意激发、中游企宣制作、下游通路销售,台湾在华语流行音乐创作的社会资本得天独厚,是顶端的创意开发的最佳温床,比起商业色彩太重的香港及社会气氛高压新加坡,仍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作者林士清,台湾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