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来做科普老师?科普机器人“小科”亮相北京北京科技周
“天问一号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我国什么时候才能发射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呢?”
“2049年我国将有能够到达距离地球100个天文单位的探测器,在太阳系边际进行科学探测,预计2024年首次发射。”
“什么是天文单位?”
“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上的一种距离单位,以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一个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
上述对话来自北京科技周的现场。耐心回答大家关于科技方面问题的并不是人类老师,而是一个叫“小科”的科普机器人。小科的亮相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兴趣,特别是让很多孩子驻足围观,不断向小科提出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而小科也不厌其烦地给出准确回答。
据记者了解,小科背后的技术非常复杂,是由智谱AI、清华大学和北京智源研究院的团队联合完成。项目团队的负责人之一,智谱AI合伙人和高级副总裁左家平表示,小科机器人的功能是基于智谱AI底层技术研发。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创新已经逐渐触及天花板。而智谱AI的唐杰教授团队提出了数据融合知识的双轮驱动人工智能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人工智能模型兼具了感知和认知的能力,既有“举十返一”的归纳能力;也能“举一反三”地逻辑推理。
小科的核心组件“智能科普数字脑”就是依靠这一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框架开发。在数字脑的控制下,它可以与公众进行海量科普知识展示、对话问答,并具有一定的角色感知能力。融合了大数据和“大”知识的“智能科普数字脑”由大规模认知预训练模型驱动。小科的科普能力来源于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这些数据由大规模知识图谱协助组织,通过云服务的方式使得小科可以针对不同问题给出最合理的回答;另一方面,小科部署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悟道“,通过其中的认知模型,小科可以实现按照不同人设完成问答,并不断纠错,不断学习,不断长大,成为无所不知的“科普智能达人”。
这些前沿技术赋予了小科独特的理解和表达知识的能力。项目团队成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于济凡表示,小科目前已经学习了百万级别的知识图谱,也接入了超大规模的中文预训练模型,相比很多其他智能问答类产品,进一步减少了人工规则,加强了智能学习和提升能力。
在工程实现上,团队也做了大量创新。项目团队成员,智谱AI工程师谭棋洋表示,为了增加机器人对人工智能模型的兼容性,并为机器人定制合适的动作,让它能在不同的场景里能用更准确合理的姿势增加交流的亲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团队重构了机器人底层的交互逻辑。
在未来,赋予小科智慧的科普数字脑不仅仅能搭载在实体机器人上,还可以在数字人、全息人、手机和电脑中发挥能力,从而更方便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智能科普服务发挥作用。左家平表示,智谱AI已与多个科普场馆和其他科研、科普机构达成合作共识,共同研发、完善和部署科普机器人,让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科普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