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黄金」贷款骗近900亿!陜西、河南19家银行遭重罚2.4亿
陜西、河南日前有一大型犯罪集团利用假金条质押贷款,向19家诈骗多达人民币190亿元(约新台币885亿元)。据大陆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日通报,目前已对横跨2省的19家被害银行罚款罚款5250万元人民币(约新台币2.4亿元),并处罚104名责任人。
据《北京青年报》报导,陕西潼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于2016年5月发现一笔黄金质押贷款逾期,金额高达约2000万元人民币(约新台币9319万元),联系张姓借款人却一直没收到回应。
潼关合作社随后就到张男公司催款,但不慎让对方跑走,于是决定将质押的黄金进行处置,却意外发现黄金根本是假。随着陜西金融机构与警方调查,潼关发现更多的质押用黄金的是假的,而西安市长安也发现质押用假黄金,随后2省各地银行也传出灾情,一起横跨陕西、河南的假黄金诈骗案这才曝光。
据了解,这些交给金融机构的假黄金,外表是标准的金子,但只占整体的38%,实际上里头包着多达62%的钨。至于为何选择钨,主要原因是钨的密度与黄金相近,用普通仪器很难侦测出两者的差异;且钨的熔点与黄金差异极大,因此歹徒回收金砖后,只要温度达到黄金熔点,就能轻易过滤出黄金与钨。
▲当局痛批,金融机构管理存在三大缺陷:一是贷款查核形同虚设;二是押品管理严重失效;三是业务开展盲目激进。(图/记者张一中摄,下同)
报导指出,这个犯罪集团分工精细,又组织严密,各有专人负责采购材料、加工、运输,以及办理质押贷款等工作,且其中的核心分子都是已离婚人士。该集团起初在黄金价格走高的几年间,以「炒金模式」和利用假黄金质押贷款投资的方式赚取上亿元,之后再以赚到的不义之财入场后,却遇上低迷的金价而难以翻身,只能持续用假黄金向各家银行质押骗取贷款,用来还利息,不过最终仍周转不灵,进而导致此起事件曝光。
据报导,陜西当局对18家金融机构罚款共5000万元人民币(约新台币2.3亿元),并处罚95名负责人;同时,也对相关机构的262名负责人进行处分与罚款。
河南当局则对涉及该案的1家银行处以罚款250万元(约新台币1164万元),并对该银行9名相关负责人;另外,也处分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共48名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