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調整健保支付制度 找回醫療平權初衷
叶金川
随后,行政院长孙运璇指出台湾的医疗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就是医院收红包及无医乡问题。政务委员李国鼎因此延揽于世界卫生组织任职的许子秋回国担任卫生署长。
另外,他指派科技顾问组蓝忠孚及吴伯桢协助卫生署建置医疗网计划,以英国的国家健康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的概念,为台湾建立分区分级制度,让民众「半个小时内找到医师,一个小时内找到综合医院。」希望借此达成李国鼎期许「每个国人都可获得应有及适切的医疗服务。」
台湾的医疗网计划因此在民国74年正式上路,李国鼎随后又上签时任行政院长俞国华,台湾国民所得已经超过一万美元,民众的医疗需求递增,应及早规画全民健保,所以经建会开始规画,全民健保于民国84年正式实施。
医疗网奠定健保开办基础
然而,现在许多人以为健保就代表了医疗平权,却忘了医疗网的存在,其实医疗网是奠定10年后全民健保开办的基础。医疗平权中,健保只是医疗财务制度,以搭计程车为例,健保是到达目的地的汽油和车费,医疗网就像是计程车和司机,相辅相成。
两条件促医疗资源平均分配
医疗网为达成医疗资源平均分配,须达成两个条件,第一是分区,依照经建会的规画,分成17个地区和61个分区,以15年为目标,达成每多少人就可以找到医师、有病床及可就医的医院的目标,也就是有足够的医疗人力和设施。
第二是分级,将医疗服务分成基层医疗、地区医院、区域医院和医学中心3个层级,并建立转诊制度,提高就医可近性。透过基金补助资源不足的地区,医疗服务过多的地方就用审查制度,限制都会地区医院无止尽成长。
其实早在民国67年,即开始教学医院评鉴,医疗网实施后,开始全面评鉴,区域医院和医学中心分开评鉴,事实上这两类别都是第三级医疗,但在一次次评鉴后,医学中心变成和区域医院不同等级。
从健保实施前至最近一次评鉴,医学中心从13家扩增为22家,且有13家都在北部,医疗资源集中北部都会区。此外,原本透过提高部分负担费用鼓励民众分级就医,现实状况却是愈来愈集中医学中心就诊,挤压地区医院和区域医院发展。
评鉴让资源集中医学中心
台湾有许多社区医院长期深耕,深获当地居民的信任,但是大多数民众还是认为最好的医疗都在医学中心,忽略社区医院的重要性。
现今的医疗主政者,需要回归医疗网设计的初衷,将医疗平权视为目标。但健保给付及医院评鉴结果都让资源集中到医学中心,导致台湾所有医院都以成为医学中心为目标。
要改变民众对医学中心的迷思,调整支付制度,实现同病同品质、同工同酬,医学中心能专注研究、教学、训练的功能,让地区及区域医院能够茁壮发展。在这样的思维和价值观下,医疗体系才不会走偏,医疗平权目标才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