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陆岁末经济会议 名嘴:关键是2字、一般人4招面对

徐瑾认为未来大陆政策会更向符合战略重点的行业机构倾斜。(新华社资料照片)

中国大陆上周末结束岁末中央经济会议,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徐瑾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徐瑾经济人」总结,该会议结论内外结合,对内谋求稳定底线对外强调多边主义,最关键是会后新闻稿出现多次的「自主」两字,面对经济春天尚未到来,普通民众应该把活下去当第一选择、谨慎消费杜绝盲目投资、思考更多职业赛道。

徐瑾认为中国政府疫情应对和2020年经济局势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新局面中的老问题诸如僵尸企业、银行信贷风险并未随经济复苏消失当局对明年局势并不过份乐观,而如何处理老问题留给宏观政策许多想像空间。

她分析,从声明来看,明年货币宽松虽不会急着转弯,但力度应会下降,同时政府财政支撑强度并不会下行,此外中央依然重视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暗示会有更多措施出炉,一方面将债务显性化,一方面杜绝今年频发的债务无序违约风潮

会后新闻稿提出8大任务,包括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

她认为中国开始强调内循环,意味着经济开始某种面向内在的战略转移,是因应国际形势变化,也有内部安全需要,这会是中期趋势,意味着接近战略重点的行业和机构会得到更大政策倾斜(注:例如半导体、人工智慧、再生能源等);体制外野生资本力量会面临更强大监管(注:例如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集团、腾讯等)。

徐瑾指出,通稿中「自主」出现频率很高,与之前十四五规划强调「安全」的想法一致,并写到:「中国经济类似一艘大船,当中国经济体量变为全球第二,人均收入迈过10000美元大关时候,不能隐匿自身的存在感,在世界舞台也引发更多侧目 」所以中国不再能只以发展中大国定位自身,看通报不能局限于几年的时间范围,而是该用中国经济更高的延长线来思考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