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篪发飙 分析:美对中政策添新变数 习拜会1年内难实现

虽然这次中美会谈有收获,但两国尚未对元首峰会充分准备,1年内恐很难实现「习拜会」。图为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当时美国总统拜登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会面。(图/新华社

观察人士指出,令人担忧的是,中方最高外交官这次在会谈中向世界展示出态度,会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留下怎样的影响尚难预料。(图/China Daily)

虽然拜登政府的高级官员与中国对口官员在阿拉斯加举行的首次会谈进行得很不顺利,但分析人士指出,从一开始的争吵到最后「坦率建设性有益」的评价之间是个重大跨越,显示实际情况比表面上看要好得多。虽然会谈有收获,但两国尚未对元首峰会有充分准备,1年内恐很难实现「习拜会」。

据《美国之音》引述柯林顿时期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William Cohen)分析称,拜登上任对美中关系改善「是有好处的」,相较于川普时期,美中未来的关将会变得更加专业化、更符合外交习惯、更注意风度

报导表示,刚结束的美中高级官员对话是拜登政府与中国的首次会谈,双方最高层外交官在会谈开始就爆发争吵,让许多人担忧未来的会谈可能难以进行下去。但是,曾经担任美国联邦政府顾问的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则认为,这次会谈实际上要比外面看到的情况要好。

报导说,美国国务卿林肯认为这次会谈达成了预先设定的2个目的:表达美方与盟友们关切的议题,同时也阐明政策世界观优先事项。而中方代表杨洁箎也说,「这次的战略沟通是坦率的、建设性的,是有益的」。双方从一开始的争吵到最后评价,中间的跳越之大超出人们的想像。

前美国联邦政府顾问、凯雷投资集团创始人鲁宾斯坦认为,会谈虽然有收获,但是此一进展还未能为两国元首峰会做好准备。他估计,拜登和习近平至少在1年内都不会见面。这并不一件坏事,因为拜登和习近平都希望在峰会中拿出一些成果

报导指出,舆论对这次美中会谈的影响可说是众说纷纭。乐观者认为接触比不接触要好,这次会谈过程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个开端,而坚持沟通就能够避免误判,对稳定双边关系是个好消息悲观者认为,布林肯说这次是一次性的,不是中方所称战略会谈,因此若中方没有妥协就不可能恢复沟通机制

观察人士指出,令人担忧的是,中方最高外交官这次在会谈中向世界展示出的态度,会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留下怎样的影响尚难预料。

报导说,中国的说法存在一些矛盾:杨洁篪说,美国的民主如何?要由世界人民来评价;但王毅却又经常说,中国做得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

报导引述网民的看法说,杨洁篪实际上是来下战书的,他在会场发飙时,《人民日报》随即展开「中国人民不吃这一套」的宣传攻势,这显然是中共亲自部署亲自领导的宣传攻势。他强调,「美国政府从来不会对受到的羞辱沉默以待」,「愤怒的美国将很快从中国的对手变成中国敌人,中国不会从中捞取什么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