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台独清单的实与虚

报社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香港媒体报导大陆拟制定「台独分子清单」,《环球时报》暗示苏贞昌在列,苏贞昌回应「不屈服」,媒体解读「北平模式进行中」。这个话题在台湾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却戳中大陆舆论兴奋点,去年陆媒制作的「台独扑克牌通缉令」又广为传播。大陆媒体的激情会不会传回台湾,因而掀起新一波民粹冲突?两岸和解的希望会不会因而更黯淡呢?

大陆此刻抛出「台独清单」似乎有迹可循。今年5月大陆人大委员长战书人代会报告上,罕见将「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列入人大工作任务,陆方不具名「权威专家」解读,陆方要从法律层面作出更细致的对台安排。两会闭幕后的《反分裂法》15周年座谈会上,人大法工委主任沈春耀透露,人大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作出新贡献」。

陆方的「台独清单」有可能是接续上述脉络,仿照处理《香港国安法》的方式,从法律层面(如增修反分裂法细则、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发布所谓通缉令等)反制台独的又一个重要动作。不过,相比《香港国安法》生效后,「枪杆子」和「刀把子」尽在北京手中,港独和泛民派政治空间被极大压缩,香港猫鼠政治游戏乃告终结,但台湾问题本质上与香港不同,台湾内有完整主权与治权,外有美国支持。

不过,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大破大立,「破」与「立」是相互依存、转化的关系。看得出来,北京很想复制香港经验,以「重拳」打破僵局,促使民进党政府与台独切割,进而恢复两岸正常的互动往来。从另一种角度善意理解,大陆开「清单」还是为了在「和统」与「武统」之间再划下一道红线,如此一来,北京就不需时常因台湾个人或政党的言行,面临是否启动《反分裂法》中「非和平手段」动武难题

北京需要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思考,两岸关系究竟更需要「破」还是「立」?自2008年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启协商合作以来,无论是ECFA等23项协议,还是两岸公权力实质对等互认、马习会,两岸关系都处于「立」的过程。蔡政府上台后否认九二共识,「破」这一笔帐当然算在民进党头上,但大陆是否有必要随民进党起舞,继续一「破」到底,让两岸和平发展无法回头?

两岸关系不需要「破」,而是需要坚持不懈地「立」。大陆十四五规画的涉台段落大篇幅都用在促进两岸经济合作、融合发展,这就是「立」的积极讯号,是为两岸水到渠成的和平统一奠定基础、创造条件的必要工作。至于「破」的面向川普即将黯然下台,蓬佩奥「台湾不属中国」只是谢幕前的自白,拜登政府很大机率将重新回归对台模糊路线。既然最不确定的美国因素将「破」,现在最需要反而是「立」,也就是两岸重建沟通、重建信任。

北京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透过「台独清单」打击台独,美其名曰「迎头痛击」,但这究竟是一记「实拳」还是「虚招」?同样以《香港国安法》作为参照,北京事前保密到家,不透露一丝风声,一宣布便震撼中外,此乃「实拳」。但「台独清单」提前放话,消息源《大公报》隔日刊发评论称,大陆提出清单问题意在警告川普政府和蔡政府「不要轻举妄动」。如此看来,「台独清单」难道只是大陆对蓬佩奥「台湾不属中国」的回击,到头来还是对台文攻老套路

两岸问题错综复杂,认清「虚」与「实」相当重要。两岸之间的互呛、批驳、法律战、资讯战、舰机斗法,都是低阶的战术层次,本质上都是「虚招」。大陆对全球经济的主导、两岸经济的合作、社会的融一,才是「实」的一面,也就是从中美实力消长的结构性变局中,如何让两岸走向心灵契合的大战略。

大陆领导人说过,会尊重台湾人民选择的道路与体制。保障言论自由、尊重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既是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应有之义,也是台湾人民珍惜的价值。民进党政府不谈统一,但也不会推动法理台独。那么,时间是在大陆,只要坚持和平发展,台湾民众一定能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