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又省钱 工研院推废热发电技术
▲工研院在2018创新技术博览会展出「低温热能温差发电应用技术」。(图/记者姚惠茹摄)
不论是石化、钢铁、还是机械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一直是个严重问题,工研院在2018创新技术博览会展出的「低温热能温差发电应用技术」,就能将这些废热回收发电,并荣获NASA技术摘要杂志「开创未来奖」中的永续科技百大创新奖。
工研院开发的ORC技术,除了可以运用于地热发电外,还可以用在石化、钢铁、机械产业制程中较没有利用的低温发电,打破以往制程过程中,中高温余热较易进行回收,但是低温余热(<250°C空气或<100°C热水)大都散热后排放的问题。
工研院研发的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低温温差发电系统,可回收80°C~300°C的工业废热,是货真价实的废资源利用,目前已开发出10瓩、50瓩、60瓩及200瓩的螺杆式膨胀机组,以及125瓩、300瓩的涡轮式膨胀机组。
废热发电后,预估节能效益从每年新台币百万元起跳,建造后的投报率约2-5年,并荣获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技术摘要杂志(NASA Tech Briefs)「开创未来奖」中的永续科技百大创新奖。
举例来说,今年工研院与烨辉钢铁合作,成功建置132瓩ORC废热发电系统,年发电量112万度,年减碳量达约700公吨,相当于1.8座大安森林公园碳吸收量,每年节省约新台币300万元电费,成功展现国产自主化涡轮ORC技术开发成果。
工研院绿能所表示,国际上确实有类似技术但费用相当高,让考虑废热发电的工厂却步,工研院为了降低有机朗肯循环温差发电机组成本,成功结合台湾本土的冷冻空调大厂汉钟精机公司等,将ORC核心引擎以低成本的方式完成自主研发。
目前螺杆式ORC系统技术已技转国内厂商,持续迈向商业化并获多家客户采用,国产自制率95%以上,已成功验证技术可行性并带动节能产业发展,节能效益规模可望从每年新台币百万元起跳,轻松将废热变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