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吉列留学朱燕民:留学是人生的一个选择,但绝非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上)

早在金吉列留学成立之初,朱燕民偶然间被一则出国留学服务公司招聘广告吸引,经过与金吉列创始人张世杰博士的促膝长谈后,朱燕民决定加入金吉列,至今已过去了19年。他见证并参与了金吉列在中国留学市场从诞生、到爆发式增长、直至成为中国留学服务行业标杆企业之一。现如今,做为金吉列留学董事长,年近60的朱燕民却说,人生目标才完成了五分之一。

金吉列留学董事长朱燕民

朱燕民:与金吉列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

朱燕民是最早一批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毕业生,当之无愧的学霸。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能有理想去参加高考已是不易,在当时各大学录取率只有6%-7%的情况下,能考上名牌大学的那更是少之又少了。朱燕民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勤奋求学,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建筑工程系,现如今的环境工程专业。五年的清华校园生活结束后继续深造,又考到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专读环境工程专业。

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市引进国外领导小组办公室。朱燕民坦言自己在当时那个年代,因为有较出众的外语语言能力,所以,公派出国培训机会也很多,就在那个时期,自己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对国外经济发展也有切身的体会。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在变,社会的价值也都在变。

随着时代浪潮的推动,也随着自己内心的召唤,在1993年的时候,32岁的朱燕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下海。朱燕民介绍,在下海的前五年也就是1993年到1998年间,他尝试做了很多事情,也栽了很多跟头。回想在“海里”扑腾了这五年中的得与失,朱燕民决定是时候给自己重新定位了。1998年,37岁的朱燕民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自己适合做老板呢?还是适合找一个平台做事呢?通过用理科男的冷静思考分析和深思熟虑之后,朱燕民决定还是找个平台做事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结缘金吉列。

朱燕民:创业维艰 服务质量是企业生命线

一、进入留学服务领域

朱燕民是看到金吉列登出的“出国留学服务公司招聘广告”后决定去应聘的,他回忆,此前留学业务都由国有体制、计划经济做,企业也能做留学?没听过,去看看。朱燕民写了整整一页纸的简历,大概300多字,然后见到了金吉列创始人张世杰博士。

张世杰博士信心满满地介绍公司未来的愿景,是要打造知名的国际教育产业集团,并且描绘出了企业蓝图的轮廓。这与朱燕民的判断吻合,他也认为国际教育是一项可以长期发展的事业。加入金吉列后,董事长张世杰博士的管理思路和战略决策,一招一式,都是朱燕民深感认同的企业经营理念

同年8月底,金吉列迎来了第一位客户,受理了它的第一个学生

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自己办留学,考托福,给学校寄信,一般寄六七封。整个过程大概两个月。正是因为存在需求,教育部决定向中介机构开放服务资质,金吉列抓住这个机会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也为成为最早一批获得留学中介资质的企业奠定了基础

二、拿下留学服务资质

2000年1月15日,金吉列正式拿到了自费留学中介资格认定书。

朱燕民回忆,当时北京做留学的机构有700多家,最终申请到资质的只有18家。

拿到资质之后,金吉列着重做了两件事。

第一是对外营销,告诉社会金吉列要做这件事,同时整合社会资源;第二是加强管理,用3个月建立了管理模型,这也是后来质量认证体系的雏形。

朱燕民介绍, 当时很多拿到资质的企业开始做承包,卖资质。但金吉列不这么做,而是把眼光放长远,扎扎实实打基础。果然,很多做承包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没过两年,就因管理不善倒闭了,还曝出很多作假案件,公安介入后,企业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三、创业初期不赚快钱重质量

金吉列最初的创业阶段是艰苦的。

刚成立时,金吉列只有五六个人,企业slogan是“从这走向世界”。后来换成了“用我竭诚服务,换你精彩人生”。2000年10月7日,金吉列正式搬到米阳大厦,最后slogan定为“有真诚、无国界”。朱燕民介绍,这些slogan是你一言我一语头脑风暴出来的,代表了当时最真实的状态。

金吉列企业理念“有真诚,无国界”

当时大家身上有一股创业热情,不考虑利益,几乎24小时都在工作,实在干不动了才休息。

最开始的几年,金吉列主要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在2001年和2002年参加了两届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现在叫北京科博会。金吉列举办了会中会,叫“海外知名企业展示会”。主要目标是整合海外资源,告诉国外的院校,金吉列在做留学,如果你们愿意合作的话,金吉列可以为你们选派合适的学生。

第二件,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拿到资质后,金吉列立刻着手做这件事,并在2001年12月18日拿到了第一次质量认证。

这些工作都是在打基础,当时质量体系认证是新鲜事物,对整个行业都是挑战

金吉列开启了留学服务的标准化服务流程。

朱燕民介绍,金吉列的盈亏平衡点出现在2005年,这个过程还是比较长的,因为张世杰坚持不赚快钱,要按照企业的规律办事。

这种做事风格,在当时招来了不少风言风语。同行说,金吉列是不是太有钱了,天天组织负责人学习、写文件,不做业务,不赚钱吗?这对员工和各层管理人员是一种考验。但金吉列坚定地认为需要这样做,不相信办不成。

四、顺势而为业绩迅猛增长

金吉列真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是从2005年开始的。

朱燕民介绍, 2006年规模跨越了一个台阶,金吉列送出留学生突破5000人,然后是8000、10000、13000,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14年,金吉列一年共送出77000多名学生,近几年也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5年,行政许可层面出现了松动,国家把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这个规定取消了。2006年,金吉列在济南成立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直营分公司——山东分公司。中间还有一些其他尝试,用加盟的方式在沧州、银川注册分公司,后来因为结果不理想注销了。经过几年磨合,金吉列找到了分公司运行的规律。

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2008年,金吉列分公司数量快速增长,天津分公司一炮打响,同时设立郑州、大连、沈阳、石家庄、青岛分公司。到2014年,分子公司数量增长到49家,完成全国战略布局的计划。

朱燕民介绍,从全国范围来看,1999年我国的留学生数量为3.9万,发展到去年,已经有60多万。从企业成功的角度讲,国家大势是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企业做得再好都没用。同时,一个企业能不能发展好,还要看企业家的眼光。“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有了总体规划,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五、从困难中成长起来

提到金吉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朱燕民表示,太多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情况随时都会出现。而且经常会有,每年都会有。哪个会让企业翻车?其实哪个都有可能。金吉列就是踩着困难走过来的,一步一步成了中国留学服务企业的标杆。

中国自费留学20年 需求升级带来行业六大巨变

中国自费留学服务行业走过近20个年头经历了混乱期、局部竞争期、全国扩张期到全国竞争期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对留学的需求与认知,也同样经历了从信息到服务,从粗放到精准,从选择到反思的历程。

朱燕民作为中国自费留学服务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判断力为金吉列找到了传承和不变的发展逻辑与规律。正如朱燕民所说:自费留学这个行业还很“年轻”,给一个“20岁的人”下定义还为时过早。留学会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更多中国优秀学子的选择。

第一次“留学”看到差距锁定目标

1989年3月,28岁的朱燕民第一次踏出国门,目的地是意大利。作为政府部门着重培养的后备人才,朱燕民不负众望,在意大利举办的管理人员职业培训中扎扎实实地汲取了3个月的“营养”后满载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把第一次出国当成了短期留学,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与亚非拉各国“同学”交流,取长补短,结下友谊。这次“留学”让朱燕民大开眼界的同时也看到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

多年以后,朱燕民走进了金吉列,找到了与自己价值观和理想高度吻合的一份工作,并在当时张世杰博士的带领下,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金吉列得以生根发芽和壮大。发展至今的金吉列,已经是一家拥有2600余所海外院校资源的大型留学服务公司。

海外院校

中西教育差异 教育资源多寡决定教育水平高低

当被问及国内外教育的差异时,朱燕民在这个尖锐又套路的话题前略有所思。他表示,中西教育虽各有长短,但中国教育水平较西方而言差距依旧很大。

朱燕民称,中国教育的症结在于中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这个问题始终存在,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大学在选择学生时,依据的不是学生成绩,而是学生数量。比如清华北大,大家考得分数都高,录取线也高,但招生数量却有限。这点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主要留学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这些国家的教育资源整体富足,不会因为学生数量而水涨船高,造成优秀学生错失理想院校。多数的优质院校,只要你成绩达标都能进。

朱燕民(左)与伯明翰大学副校长Professor Glyn Watson(右)合影

朱燕民(左)与纽卡斯尔大学副校长Richard Davies教授(右)合影

在资源短缺的前提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以高中为例,国内的高中生天天刷题,集体挤独木桥,一心备战迎高考。而国外高中生的状态则完全不同,他们的学习内容非常丰富,老师的教学活动也非常丰富。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的高中生除了学习文化课,还有义工课和各种俱乐部。这些内容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对未来工作能力和背景的提升。学生的选择虽然丰富了,但要求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志向选择要学的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想考的学校明确自己的成绩目标,不需要考虑排名问题,只要成绩达到大学录取要求就可以进,这也是教育公平性的最好体现。

其次,西方的大学和中学会提供很多有利于提升学生背景和经历的实践活动。我们留学服务机构给它命名为“背景提升项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到名企锻炼。学生在出国前,会被推荐或选派到如本站、银行等企业学习一段时间,这就是背景提升课程的一部分,以助力他们在申请海外大学时更具竞争优势。这些实践机会在国外中学里相对丰富,因此学生的学习劲头也非常高。

第三,国内的中学教育是分层的,层层筛选,筛选结果就是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在一个平台上PK。西方的教育则主张自主自发,老师的观念也是如此。学生提问越多,老师回答也越多,学生的问题少,老师与你互动的就少,遇强则强是一种非常良性的刺激过程。国内的中考到高考,四年应试教育基础打得非常扎实,这是西方教育比不了的,但辨证的说,这四年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很多东西学不到也未免有些遗憾。

需求升级 带来留学行业六大变化

中国自费留学服务行业走过了近20个年头,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也给留学行业带来了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细分程度,一开始家长来咨询时大多会问,我们能留学吗?于是,顾问老师会帮家长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而如今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提问是非常具体的,比如我想去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读心理学专业,可以办理吗?现在的顾问老师也更加专业、细化,他们不仅会具体区分到国家、学校;甚至会区分到专业,比如有人专门办商科,有人专门办艺术,有人专门办工程等。

第二个变化是年龄,起初60%的人出国留学读研究生,30%读本科,几乎没有出国读高中的孩子。而现在,出国读高中的比例能占到30%。

第三是留学目的国的变化。自费留学开放初期,美国签证很难拿到,但当时中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很多优秀人才有出国深造的迫切需求,他们不得已转战英国、澳大利亚等地。直到2004年、2005年赖斯访华,她提出要扩大美国留学生数量的需求,尤其是亚太地区,目标直指中国。自此,美国一路绝尘,连续6年成为中国留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国。2017年中国60万留学生中就有30万人赴美深造。

美国留学生

第四个变化是家长。决定孩子留学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基本都有过海外生活的经历,至少是有游学、考察项目等短期经历。这样的家庭对国外的了解相对清晰,找留学服务公司就是让我们协助办理手续而已。

第五是地域差异。中国南北和东西家庭对留学认知的差异仍然存在。北京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与青海西宁的学生及家长的诉求差异巨大,同时,沿海跟内陆城市的家庭对留学认知的差异同样明显。

第六是留学机构自身及行业格局的变化。起初,做留学的就做留学,做培训的就做培训,行业界限森严,而现在很多机构做了融合。机构的变化要从2017年1月国家彻底取消留学行政许可后开始的。政策一放开,很多在留学服务机构工作多年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纷纷出走创业,留学行业的格局因此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