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解除台湾基础建设迷思

为迎头赶上全球创新竞赛,台湾在急起直追之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建设?答案就是-多元韧性、机敏弹性,这才是思考台湾未来基础建设的两大重点!

现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更具弹性、韧性及多元性的基础建设。毕竟,台湾人口持续减少中。如果我们对基础建设的需求,仍停留在兴建更快的高铁、更长的公路、更高的大楼,恐已不合时宜!

应该从人口结构和科技进步等两大角度,来颠覆国人以往思考台湾基础建设的发展方向。换言之,台湾未来基础建设发展,必须朝向更机敏弹性的方向。何谓更机敏弹性?意指更能因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未来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更敏捷(More Agile)的基础建设设计。例如捷运和智慧公车系统,两者敏捷度完全不同。倘若能让交通路网的灵活度较高,可弹性因应未来长达10年、甚至是20年需求。

相较于台湾的「捷运热」,来看看日本早已推出智慧无人公车系统。其实,这与当地气候、地形、劳动力短缺及少子高龄化等息息相关。值得台湾思考的是,敏捷度的另一层含义,必须考量台湾在未来10年、甚至是20年后的人口结构变化,除年龄结构变化外,因应全球化,也应思考人种结构变化。譬如多语言现象,已见诸于英美国家各大城市,例如移民人口增多,这都是已经可预见的变化。

多元韧性,是规划台湾未来基础建设发展的第二个思考重点。假设政府有1,000亿元预算,将用于高铁建设上。此时,政府究竟应该提高高铁行进速度,时速再增加100公里,还是应该提升高铁结构的耐震级数?这是台湾须审慎深思的问题。

面对2050年,我们应更富有想像力,建构下一阶段应有之基础建设投资。倘若能将四、五年级生世代所持有最庞大的这块财富,发挥最大的作用,导引资金进入基础建设,在创造下一代更好生活的同时,也能取得基建投资回报的稳定现金流,保障自己老年生活,利己利他创造多赢。

台湾正面临2050净零排放跨世代、跨领域、跨国际的转型工程。为落实2025非核家园政策,达到净零转型的长期愿景目标,政府力推再生能源,大力建设太阳能、离岸风电装置。

而离岸风电与太阳能的一大问题是供电不稳定。不稳定的供电,将造成电力系统的负荷,容易发生大跳电。为了削峰补谷,稳定供电量,必须搭配大型的储电电池与智能电网的建置,以储存太阳能和离岸风电的电力。建议加速开发多元绿电,还要积极建构配套环境,提升能源系统韧性,以确保供电稳定,提升电力系统的多元韧性。

事实上,1座多元韧性城市必须针对气候变迁危机议题做规划,并增强在基础建设及自然环境层面的适应能力。如此才能达到联合国提出永续发展目标(SDGs)的第9项为「建立具有韧性的基础建设,促进包容且永续的工业,并加速创新」。

过去各项重大公共建设计划,如高速公路或机场,目前仍持续贡献,呈现投资效益,但更多是为数不少的蚊子馆建设,为人所诟病。

随着科技进步,无人机、LED多元应用蓬勃发展,「应该以多元的思维,改变现在对单一场馆、单一功能基础建设的逻辑。」假如过多的商场也能变成医疗院所,具备机敏弹性和多元韧性,就像变形金刚完美变身,更具有投资价值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