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德国模式」失灵?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下,近年来德国产业界则普遍弥漫着危机感─面对2020年代国际政经局势的各项新挑战,持续吃着老本的「德国模式」恐将失灵,若不大刀阔斧进行变革,德国可能会步上类似日本1990年代衰退的后尘,甚或沦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二流国家。根据智库科隆德意志经济研究院(IW Koln)在2021年9月发表的研究报告,德国经济正面临以下4项严峻的挑战:
一、数位化居劣势 拖延产业转型
面对美、中、韩等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在市占率、关键技术专利数,乃至于新创产业的发展上,皆明显居于劣势,首先,德国对网路基础建设的公共投资长年不足,在速度与覆盖率上都远远落后竞争者;其次,德国软体方面亦不能满足数位化的需求,德国法规对于个资使用的规定仍有相当多灰色地带、行政作业冗杂繁琐;再者,德国产业界的传统包袱较重,面对创新需要较多的调适。
二、减碳成绩不及格 绿色转型得加把劲
欧盟执委会已于2019年底提出《欧洲绿色政纲》(European Green Deal),力推在2030年减碳50%、2050年完全实现碳中和。德国的碳排量在梅克尔执政时期不减反增,已屡遭各方批判,绿色转型已获德国产业界普遍共识,但现实问题是:绿色转型意味着要彻底升级各产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绿色转型也意味着产业洗牌的风险,对于作为德国经济命脉的汽车制造业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具体要如何实现仍有待努力。
三、科技人才短缺 疫情来袭雪上加霜
人才问题正是德国的软肋:德国已进入高龄化、少子化社会,各行各业皆已普遍出现专业人力缺口,在所谓「MINT」(Mathematics╱Informatics╱Nature science╱Technology)领域更是如此。有2/3的企业表示,人才荒的问题在未来5年内即将对其营运产生严重影响;另有超过5成的企业认为,其数位化升级最大的障碍是聘不到相关人才。
此外,德国目前严重缺乏公共建设的规划人才与产业升级的行政人才,有2/3的公家机关都正面临相关专业人力缺口,而必须与私人企业抢人。产业数位化与绿色转型的挑战需要大量公共建设的支持,而公部门与私部门抢人才的局面,无疑会造成双输的结果。
四、继续「热切拥抱」中国市场面临两难
德国出口额占GDP比高达88%,更容易受到外部情势波动的影响。梅克尔时期,德国热切拥抱中国市场,中国进而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同时却也因美中竞争白热化,中国经济走向内循环并加重保护主义,政治走向高压严管,使得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面临了极大风险。
再者,中国政府持续透过国家补贴与制度保护等不公平竞争手段,让德企面临高度竞争压力。特别是在关键高科技领域。此外,中国政治走向高压严管,大大增加了德企遵守规则的成本与违规受制裁的风险。此外,中国亦能以国安为由,要求德企提供关键敏感资料,或要求对中出口的德企将相关资料储存于中国在地的伺服器等等,都对德企造成不利影响。
数位化、碳中和、人才短缺、中国两难,这四大挑战都是梅克尔时期留下的待决难题,也将决定2020年代德国经济发展的基调。德国2021年12月在继任总理萧兹(Olaf Scholz)领导下成立的新政府,也将以与前政府不同的策略来回应上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