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期待良善涓滴终成信任

在2020年,接续不断的理专盗领客户案件数量金额之多,不仅让主管机关加重裁罚期能阻断再犯外,更动摇了社会对于理专服务信赖感。尤其,正当金管会努力推动「财富管理方案」,希望用法规松绑结合国内充沛资金,来提升我国金融国际竞争力之际,社会对金融产业信任更是不容或缺。该如何亡羊补牢以重建国内消费者与高资产客户对金融机构信心?将是我国能否培植出财富管理业务产业的绝对关键

平心而论,尽管见诸报章的案件数量与侵占金额都令人咋舌,但对照台湾资产管理市场的规模与从业人数,这些作奸犯科之徒所占比率实在极其有限。绝大多数的金融从业人员,都是依法依规,为客户的财富管理与公司的托付,兢兢业业。只是,这些害群之马就像在白布中的黑点,显得特别碍眼,行径更玷污了整体金融产业与从业人员的形象

事实上,以去年诸多的盗领客户案件为例,之所以能抓出这些为非作歹案件,多是各银行内稽内控机制的运行展现,或依据理专十诫在进行轮调时,由其他理专发掘举发,来避免作奸犯科者逍遥法外。

其实,除了这些案件之外,更有许多理专或保险人员,在日常业务中,主动协助客户,不论是防堵了盗领或诈骗,更避免保单侵占等问题,在这些事迹中,金融同业甚至比亲人更能保障客户的财产,为客户的身家托付,提供了最专业的服务。

只是不容否认的,在低利率环境下,原本主要仰赖利差收入的金融产业经营日益困难,而相对提高了手续费财务操作的收入比重。在这样的结构下,如果仍是一味的追求手续费成长,甚至让这些业务收入成长幅度变成升迁的判断指标,忽略了对于法遵与从业道德的要求标准,则这样的金融机构虽有短期获利成长,但对于品牌的长期经营绝对是负面的严重冲击

对整体产业而言,更应防范「破窗效应」的发生,如果财富管理部门主管就是不计代价追求高收益的侥幸根源,恐让其他人起而效尤,直接快速崩坏社会对金融产业的信任依赖。

所以,不论是第一线人员及经营高层都应有认知,都应避免当破窗效应的帮凶,以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能力,配合法定规范,即时对不良行为予以指正或协助改善,避免偏差行为蔓延。

此外,其实还有更多可以做的,在过去,「隐恶扬善」被视为社会中的重要美德利用善行义举加以表彰,来建立行为典范。然而在现代媒体生态中,揭发隐私、除恶务尽的肉搜已经成为主流,如何让各界更用心发掘出金融业的优良事迹,表彰宣扬,让其他同业见贤思齐,是当前重建民众信赖的重要工作。使更多的金融善举让更多人感受,让更多人看见,将是金融信任的根本泉源出处。细看其中,实在不乏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