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看世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可学欧盟模式

欧盟。(图/达志影像

3月底,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出席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举办的视频会议时表示,中美两国必须针对全球秩序达成新谅解,以确保国际体系的稳定。他解释,双方如无法取得共识,世界将重返一战前的欧洲情势。当时,欧洲两大阵营常年存在着紧张与冲突,虽然危机都能获得立即的解除,却在某个时刻突然失控而爆发战争

将今天的主要大国关系,与1914年前后的欧洲情势作比较,几乎已成为种陈词滥调,引领这一潮流的当属哈佛大学艾利森教授。2012年前后他在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一个被其称之为「修昔底陷阱」的概念,该概念缘于他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的理解。在该书里,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试图解释改变了整个希腊乃至欧洲历史进程雅典斯巴达纷争:新兴的雅典权势不断增长,导致了当时居于国际秩序主导地位的斯巴达人的恐惧,这使战争无法避免。

在艾利森领导的哈佛大学「修昔底德陷阱专案」所进行的历史回顾中,他发现在过去500 年历史里,像古雅典与斯巴达这样的案例,居然有16次之多。当然,就舆论界的「一个新崛起国必然要挑战守成国,而守成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衍生观点,艾利森显然又持保留态度。在他所归纳总结的16个案例中,固然有12个是以战争的形式结束,但仍有4个得以幸免。也正是基于此,艾利森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当然是可避免的。只是这一切莫不是挑战者和被挑战者,都在行动和态度上作出了巨大且痛苦调整的结果。欧盟的形成和欧洲大国矛盾的消解,无疑证实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欧洲的烽火连绵千余年,到20世纪前半叶时,欧洲人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形式,将这种对抗和冲突推到了极点。也正是这连绵的战乱,尤其是一、二战的痛苦经历,使得人们体认到和平、稳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性。但于当时而言,人们对于未来又是普遍悲观的。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既然一战后由于赔款及各国难于管理的债务,使得世界变得一塌糊涂,进而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对抗。可以说正是一战后遗症,才促发了二战。而对于目睹了二战惨烈境况的人而言,对于未来自然难以乐观。

所幸的是,许多有见识的政治家、思想家,开始转变他们的观念。时任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就认为,欧洲要想走出历史上,尤其是一、二战那样野蛮的周期性重复与循环,欧洲就必须要有一种共同体的意识。在他看来,只有将欧洲整合为一个共同体,欧洲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才能达成发展与繁荣的目的。其后,他便致力于一个联合的欧洲共同体思想的宣传及制度的建构

于当时而言,煤炭和钢铁于军事武器的生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舒曼认为,要想促进欧洲的和平稳定,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在煤钢这两项资源上,对欧洲大陆的两大国——法国和德国,尤其是对德国形成约束。因为于舒曼看来,只要这两国在煤钢资源上被约束住了,那么欧洲爆发战争的几率,就会大为降低。那么如何加以约束?1950年5月,舒曼给出了他的方案,他提议将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舒曼计划」。

舒曼的这一计划得到了西欧各主要国家领导人的集体回应,其中就包括联邦德国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他明知在这一计划下,联邦德国的行动将会大为受限。但他与舒曼一样,顶住世俗压力决定牺牲部分本国利益,敦促各国联合起来,建立一个欧洲共同体。以此将再次爆发战争的风险降到最低,来谋求欧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繁荣。

得益于上述领导人的共同努力,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义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这也就标志着法德和欧洲终于团结在一起。随着时间推移,该体制的优势日益凸显,各国决定寻求更大程度上的合作,这种合作不再囿于防务、经济,甚而包括政治领域,欧盟由此诞生。

当然,现在的欧盟也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英国的脱欧,表明该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受阻,这一事件正考验着欧盟模式到底能走多远。但无可否认的是,该模式给人类社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智慧,形塑了一个可供人们借镜样本:它告诉世人,「消灭」潜在敌人的最佳办法,不是传统的对抗,而是各方在一个共同体的认知下求同存异的联合。当然,这尤其得感谢法、德两国,在行动和态度上作出了巨大且痛苦的调整,它们甘愿牺牲部分自身利益,让渡部分权利,来促成这种联合的形成。得益于此,西欧千年来连绵不绝的战火得以平息,70年来人们享受着这来自不易的和平、稳定、发展与繁荣。

这对全球,尤其是中美两国的未来走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韩和元/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