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凝聚下一階段能源政策共識:減碳

和硕董事长童子贤。 记者叶信菉/摄影

赖政府上周宣布成立「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等三大任务编组,和硕董事长童子贤出任该委员会的副召集人。今年以来,童子贤多次发表支持核能言论,与他前几年的立场有明显差异。同时间,经济部长郭智辉从他上任前、上任之初对核能的开放态度,转变成未将核能视为当前的选项。郭与童都是接近赖清德总统的重要人士,他们的言论以及引发的争论,都凸显了我国还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凝聚下一阶段的能源发展共识。

目前政府的能源政策是延续前总统蔡英文过去八年的施政,其能源转型方案是核退绿进,要在明年底前实现天然气发电、燃煤发电与绿电占比为5:3:2。虽然蔡政府的能源转型期限尚未来到,但前任经济部长王美花已承认上述目标无法在明年底达成,原因是用电量超乎当时拟定政策时的预期。八年前,蔡政府未预料到晶圆代工、电动车与AI的发展,会让用电量大增,且AI的浪潮才刚开始,郭智辉也坦承2028年以后AI的用电量确实值得关注。除了低估了国内用电成长,蔡政府能源转型的另一个软肋是碳排。

核三厂一号机预计下月除役,核三的二号机明年除役后,我国核电即将归零。当年蔡政府的设想是用20%的绿电取代核电,然而这样的设想并无法降低碳排量。过去八年我国火力发电占比居高不下,抑制碳排的表现仍差,虽然蔡政府已提出了2050净零路径,但产学界普遍认为实践的可能性低;更令人担心的我国在国际重视的2030年减碳中期目标上的表现,中研院前院长李远哲在今年稍早的一场论坛上即警告,台湾过去15年温室气体排量只增无减,除非2030的排放量可降低一半,否则政府无法在2050年达成净零。

相较于2050的净零大限,2030才是台湾更需关注的眼前挑战,这也是童子贤「2030焦虑」的核心,如果台湾与全球都无法在2030年前落实减碳的计划,则地球升温将无法逆转,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迁的危机。童子贤多次强调不要把讨论焦点放在「拥核」或「反核」上,而是要看哪一种能源组成能最有效的控制碳排,用意即在此。

国内的反核高峰出现在2011年福岛核灾后,在2014年反核四运动中达到高点,此趋势基本上与国际相同。近年国际上对使用核能的态度上已有转变,关键就是上述的减碳时间压力。去年采用新技术的芬兰欧基洛托核电厂3号机上线发电;最快下个月,全球最大的日本柏崎刈羽核电厂可望重新加入供电行列。这些国家内部的反核争论并不低,但最终能让核能加入供电的原因均在于核能有助降低碳排,并在稳定供电与电价上达到一个平衡。

回到台湾,能源议题是少数不牵涉到两岸政治攻防的话题,但却是政党攻防的热区,民进党过去以反核路线起家,前党主席林义雄是核四封存的关键推手。然而,世界局势的发展已变,减碳是当前台湾能源政策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善用我国核电已有的基础,在未来十年至20年间让核电扮演迈向净零的关键角色,同时间配合氢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台湾还是有机会达成2050净零目标。

台湾反核与拥核者之间的鸿沟很难在一夕之间填平,但如果双方都能将减碳视为优先目标,则彼此必然能找到一个交集,这也是童子贤近月来不断发声的出发点,赖政府必须正视。前总统蔡英文的能源转型政策将在明年底落日,赖政府在能源议题的主客观环境上都必将走出自己的路,但我们不能等到明年后才来探索台湾能源转型的下一步,而是今天就要想办法凝聚共识,走向确实可行的减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