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有理说不清?原来是踩到了这个沟通地雷

当一个人试图管控庞大的焦虑根源,将谈话重点放在不足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分歧就会不断扩大,直到出现足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止。(示意图/shutterstock)

我的妻子凯莉安告诉我,儿子尼可的学校放假,而我们忘记把这件事情记在行事历上,意味着尼可那天会待在家。我原本打算照常工作,但是凯莉安有一些事要办,问我是否能在那天早上陪尼可,晚几个小时去上班。我说(可能态度过于漫不经心),让尼可一人待在家里也没关系,他是个相当可靠的孩子。让八岁孩子单独留在家是否合法?我和妻子产生一些争执。

如果我持续观察焦虑如何产生,我就会发现,对于当天不能去工作的可能性,产生了1 或2 级的焦虑。我的回应否认了这种可能性,寻求最简单的解决方案:让儿子独自待在家。对我来说,问题解决了。但对太太凯莉安来说,歧见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演越烈。

凯莉安:我们不可以这么做!那是违法的,我也不放心让他单独在家。如果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无法预测。

如果我持续观察焦虑如何产生,就该注意到,我减少焦虑的策略不适用于凯莉安,这应该足以让我意识到她需要另一个答案。我的焦虑根源是担心自己无法上班,这不太可能是凯莉安焦虑的原因。本来我可以问她在担心什么,这样可以更了解我们意见不合的真正根源。至少,我本来可以放弃仅适用于我的解决方案,继续寻找对我们俩都有用的方法。结果,相反地,我选择开始争论我的解决方案在加州是否合法,我盲目以为那就是她担忧的原因。

我:我确定这样不违法。

凯莉安:不,没得商量!我觉得不安全。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你不能在家多待一个小时。每次孩子生病,我都要负责照顾,而你从来不用。

我:我可以留在家里,我只是觉得尼可单独在家一、两个小时也没问题。他是个可靠的孩子。

因为我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焦虑根源,所以没发现我与凯莉安的焦虑来源不同,也因此,我没看出我的解决方案无法解决她的问题。最糟糕的是,我坚持和她争执她压根不在乎的议题,忽略了她实际上想讨论的事。

如果我持续多加关注这一切,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对凯莉安而言,我们的争执和加州法律,或甚至和尼可单独在家的可能性完全无关。对她来说,我们的争吵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判断我是否愿意投入这个家庭。等到我清楚了解问题的根源时(它花了比原本更长的时间),我留在家的提议已不足以挽救这场对话,因为它已经转变成更大的分歧,针对我平常的所作所为,甚至我是否具备建设性沟通的能力。

当一个人试图管控庞大的焦虑根源,将谈话重点放在不足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分歧就会不断扩大,直到出现足以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止。回顾过去的歧见,与他人进行比较,以及运用不太健康的解决方法,例如大吼大叫、羞辱、怨恨和否定等,已成为我们管理焦虑的必要手段。

我因为执著於单纯的、基于讯息的冲突,因而加剧了另外两种冲突。我总是尽力将家庭摆在工作之前,也愿意在凯莉安外出时待在家里⋯⋯但是,我的行为却显示并非如此。与其寻求容易却被误导的争执,我该问自己:「我对家庭的贡献可能不够?」是的,绝对有可能。「儿子可能还没准备好独自在家?」当然也有可能。鉴于这些可能性,我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执行的可能性有多高?这些问题是我在回顾冲突时所总结出来的重点,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和凯莉安一起集思广益。

在当下提出这些问题并非是我们的本能,这是我在许多对话中要继续练习的技术。在生活中养成这些根深柢固的对话练习,关键就是去观察争执的触发点。

(本文摘自《意见不同,还是可以好好说》/天下杂志出版)

【内容简介】

歧见就像杂草,从来不会完全消失,吵赢了也不会真正改变其他人的想法。

沟通不同意见,了解自己怕什么,比事实数据更重要!

在高压情境、敏感议题上,也能够不暴走、不隐忍、不假装,好好说。

为什么别人不愿意改变想法?明明是我对?

当对方声音变大、公开作对,如何化解焦虑紧张?

跟父母或朋友的关系紧张,干脆不参加聚会,放弃沟通?

吵架是吵不赢的!偏见让我们沮丧和激动。

改善5%的沟通习惯,就能让生活品质提升50%,团队更有效率!

当期望与现实不符,就会引起我们的焦虑,甚至暴走和争执,其实这是自己心里有隐而未见的因子,导致预设立场、对新讯息产生错误反应。例如听到反对疫苗者的言论就产生焦虑感;或者人们因为不同政治背景,就猜测他人的水准比自己差很多。

反对你的人,其实最清楚你的盲点,反而能激发更好的点子!

作者过去20年来曾在Amazon、Twitter 和 Slack 等科技公司的高绩效团队担任主脑人物,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促成各部门和客户达成有意义和具有建设性的合作。同时,作者一直在研究认知偏见、逻辑谬误,以及系统性思考,并将其应用在工作和人际沟通上。他曾发表一篇综合世界上 200 多种已知认知偏见的文章,有超过150万人阅读,包含心理学界、经济学界、大众读者等,世界各地都有学者和研究人员引用此文,作为重新建构认知偏见的方法。

8种对话练习,让争执转化为正向的健康关系

作者介绍8种沟通技术,包括观察引发焦虑的原因、分辨自己的内在意见、善用认知偏见、只说己见且不推测他人想法、寻找交集、提出好问题、建立有安全感的分享空间、实际参与困难的议题等,并且透过练习,让读者达到:

减少生活中重复且令人沮丧的争执。

与立场完全相左的人,达成共识,或找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法。

化解生活和工作上的紧张情况,对自己充满自信。

不用大吼大叫,也不会心累泄气。当你学会在各种关系中有效表达不同的意见,沟通效果倍增,同时还可以提升你所有其他的技能。

有不同意见也能好好说,是你能学习、运用的最强手段之一。

【作者简介】巴斯特.班森(Buster Benson)

曾任Amazon、Twitter、团队沟通平台Slack的经理人和产品团队负责人,拥有20年产品开发经验,帮助小型企业构建分析和快速推广工具。现为750words.com的执行长和专栏作家。

作者需要和工程师、设计师、行销人员、研究人员、数据分析师、客服人员,业务负责人,以及客户一起工作,处理各部门的焦虑冲突,在有许多限制条件的环境中,协助促成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合作。同时,他一直在研究认知偏见、逻辑谬误,以及系统性思考,并且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工作中。

他分析200多种已知的认知偏见,包括刻板印象、权威谬误、从众效应、安慰剂效应等,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偏见当成毛病,若能善加运用,能够让沟通更有成效。并且发表文章Cognitive bias cheat sheet,至今超过150万人阅读,读者横跨心理学、经济学、学术界,以及对认知偏见感到好奇的读者。世界各地都有学者和研究人员引用此文,成为重新建构认知偏见的方法。

【译者简介】辛一立

国立东华大学外文系、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应用英文研究所毕业,译有《老大的权威来自沟通的技巧》、《行销创意玩家》、《小气财神》等。

《意见不同,还是可以好好说》/天下杂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