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圣芬/贴标签重要?还是去标签重要?

作者赖圣芬莳缘

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特殊生,减少或消除因本身障碍所造成的学习限制,使其能发挥潜能、展现优势能力,并更能融入团体生活中;也可帮助普通班师生,更了解特殊生,乐于接纳他们,同时也可成为家长支柱,协助家长教导孩子

但多数家长担心孩子被鉴定为特殊生,就会被贴上标签,因此不愿意正视孩子的问题,也拒绝学校老师的帮助,甚至排斥社会、医疗资源的协助,因而错失提供补救教学、处理问题的关键时机

如能换个角度想,鉴定是一种取得特教服务资格门槛,当孩子开始接受特教服务,校内的特教老师,会依据孩子的个别需求,设计合适课程,也有相关专业团队物理治疗、职能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的支援,还有辅具、补助、咨询辅导等服务,运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力量,提供孩子和家长正向的支持;所以等于是拿到了「去标签」的门票

之前一位发展迟缓个案小娴,今年升四年级;与她刚上一年级时相较,却越显呆滞,几乎是有退无进,令人惋惜!

小娴母亲因自觉,小娴在本校幼儿园跟不上别人,所以转至邻校就读。升小一阶段,却又向鉴辅会要求安置到本校。依鉴辅会判定应进入启智班就读,但母亲表示她有把握自己可以配合老师教导,让小娴追上其他同学进度,所以只要进资源班就好。母亲提出一个令人傻眼,但也只能接受的理由:『到启智班,会被启智班小孩「带笨了」,而且会学到不好的习惯动作或奇怪的叫声〈本校收的是重度中重度学生,的确有她说的情形〉。到了普通班,可以学习比她更好的对象,才会进步。』

我们进行家访、现况分析,并告知专家专业的鉴定及个别教学益处,进启智班才是帮助小娴的最佳起跑点;之后她的学习进步到了某个程度,可以申请改安置资源班,或者是放弃特教身份,进行结案,孩子的资料也会从通报网中去除。若一入学就到普通班,担心她因跟不上同侪,遭受屡屡的挫败感,但母亲坚持自己的看法,依规定我们也只能尊重。

小娴要升三年级了,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与无力感,请求学校帮小娴申请续读二年级,因为她自己也明显感受到,孩子的学习状况日渐恶化。校方劝她此刻是否先让她安置到启智班,会比让她再读一次二年级有用,可怜天下父母心,她就是觉得进启智班是条绝路,一辈子会被贴标签、被耻笑。

我不禁要思考,是我们努力不够、宣导不够吗?为何这么尽力了,还是不能让家长顺利抛开『贴标签』这个心结呢?政府尊重家长选择的民主态度,与家长痴心的爱,到底是为了孩子好,抑或是错失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呢?

学习成果只能预期,没有绝对值;但与其用自己的想法赌赌看,何不信任专家的建议?正视孩子的需要,比起担心是否被标签化来得重要。唯有全心接受、认同孩子的个别差异,他们才有机会欣赏自己的不同,珍惜所拥有;唯有父母不闪躲别人的眼光,他们才有勇气去接受,并享受生命旅程挑战,走上去标签的康庄大道

●作者莳缘,本名赖圣芬,彰化县国小退休主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