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用对方法,教出孩子好品格

文/远见杂志

近年的教改,过分强调教学成果与学科成绩,却忽略生活品格教育。品格,才是做人的根本、出社会后的重要竞争力。而父母,就是启蒙孩子的最大推手。

《远见》整理孩子在不同年龄,要循序学习的10种品格。并专访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地区负责人黑幼龙,分享三代相传的「慢养学」。

近来,台湾连续发生多起令人惶惶不安的事件,不良商人贩售有毒与过期食品、台北捷运杀人、高雄气爆、最高学府毕业生当街情杀女友等,让人反思在「向前(钱)看」的快速步伐中,人心为何产生质变?

有志之士纷纷呼吁,应该正视品格这个古老价值。但品格是什么,这个古板又严肃的课题,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该怎么教、教什么呢?

课本上学不来品格教育从日常生活培养10大必修品格

来到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老师黄益中在「公民与道德课」上,问学生「什么是品格?」「做对的事。」「做大家喜欢的事、不会觉得奇怪的事。」「搭公车、捷运要让位,不乱丢垃圾。」「要乖,上课认真。」高二学生直觉式回答。听到同学说「要乖」,黄益中还开玩笑地问:「那狗乖不乖?」

以品格开场,黄益中采用哈佛大学教授迈可.桑戴尔的畅销著作《正义》和《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让同学思考社会改革关怀弱势的初衷。再看思想应更成熟的大学生,如何定义品格?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2014年9月曾询问1200多名大一新鲜人品德核心价值,结果尊重生命、诚实信用、孝亲敬师、自主自律和接纳包容,是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五项。而勤劳上进、自主自律则是他们觉得很重要,但很难做到的品格。

家庭学校、与社会惊觉要赶快强化品格教育时,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品格? 「品格就是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关系教育,有些老师会把它当成一门课,但这是没有上课、下课的,」近几年来积极引进美国品格教育理念的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刘慈惠说,1998年美国教育界一群有心人曾对品格教育制定出10大基本价值观,包括智慧、正义、刚毅、自制、爱、积极正向、刻苦耐劳、正直、感恩、谦逊等,都是正向的良善力量。

国家教育研究院2013年也曾拟定品德教育的12项核心价值,调查各级学校共1万6000多名师生最重要的品德顺序。结果老师排名前三者为负责、尊重和诚信;学生和行政人员的顺位是尊重、负责和诚信,差异非常小。

《远见》综合整理市面上最受肯定的几本品格好书,包括《就是品格!帮助孩子培育重要美德的有效策略》《好老师会做的20件事》《正义:一场思辨之旅》等,得出在孩子不同年龄,应该要培养的10种品格。

小学〉教礼貌同理心与尊重

例如在小学时,应培养礼貌、诚实、感恩、友善、尊重。到了青少年阶段,应培养公平正义、坚毅勇敢、自律、负责。到了大学,则应培养思辨与公民素养两项。来到不少台湾的小学现场,的确连最基本的礼貌与尊重他人,都得重头教起。

「现在小孩没大没小,常常连名带姓喊老师。开学第一天,出去上厕所,也不会跟老师讲一声,」已教书20年的新北市北新国小老师李雅菁观察,学生愈来愈不会尊重他人与对自己负责。例如放学排队时,会有小朋友一路冲过来撞倒同学;吃午餐时,老师催快一点,小朋友竟把没吃完的饭,直接往书包里倒,完全没有意识这样做是不对的。

但李雅菁认为,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尤其少子化后,很多小孩只习惯和父母、祖父母相处,不知道如何与同侪相处。其次,有些小朋友独占心很强,东西被同学不小心碰到,情绪就来了,甚至会拿起铅笔往同学的手戳下去。

「礼貌要靠随时的机会教育,从小一开始教,」李雅菁会让小朋友把撞倒其他同学的动作再做一次,让他知道危险和不对的地方。也会利用导师时间适时提醒学生,进校园看到同学、老师要说「早」或「好」;上课时只能有一人讲话,如果老师和同学不听你讲话会觉得不高兴,那么他们在讲话时,就要注意听,这就是同理心和尊重。

李雅菁认为,通常只要家长重视,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难做到,就怕家长太护着孩子。例如小朋友吵架,家长不了解内情就对她说,「老师,你要好好教其他小朋友。」或者她希望家长在家也能管管孩子,家长却弃守职责,「靠你了,老师,他最听你的话,在家更没礼貌。」

国高中〉学习自律、负责态度

到了国、高中阶段,升学压力伴随而来,加上青春期荷尔蒙作祟,处于对自我价值探索的混沌期,常会故意出现反抗行为。因此培养自律、负责非常重要。全校师生只有230人的新北市万里国中,是一所偏乡小校,就自行研发课程教自律。训育组刘伟君说,学校约有1/3学生来自单亲、隔代教养和新住民家庭,他们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学业,不太管孩子数学只考了20分,作业写了没,只要晚上回家就好。在这个氛围下,校长和老师们都认为,万里的品格教育不应强化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教导自律、自信。

活化课程内容 体验团队合作精神

「教品格要有方法,对青春期学生来说,用眼睛看大约可吸收10%,用耳朵听可学到20%,用讨论的可以听进去70%,体验则可以感受80%。」刘伟君说,平均年龄30岁的老师们,经过讨论,四年前就设计出一连串有创意又活泼的体验课,让七年级骑单车街道探险,八年级溯溪、荒山独处,九年纪登山、露营,让同学体验团队合作的精神。

以街道冒险为例,万里距离台北只有一小时多车程,但很多同学从来没坐过捷运,老师于是设计几条路线,让他们自己问路,并采访沿路著名店家。一路上同学碰了不少钉子,但都能再鼓起勇气,也学会另寻方式突破困难。

又如荒山独处,老师把同学带到山上,没有书、没有手机,独自一人待在简陋帐棚里,与自己心灵对话,最后要交一篇写给自己的信。有同学睡了三小时,但也有同学想起和同学吵架,父母辛苦养家等等,写出心情故事。

刘伟君说,溯溪的挑战更大,需要有同学在前方探路,有人背饮水和干粮,有人当「人肉垫子」,经过湍流或岩石时,要愿意让其他同学踩着他的肩膀。

一位人缘不太好的同学,因为身材高大壮硕,又识水,自愿担起重任。本来同学还怀疑他说的话,一趟溯溪下来,他证明自己,也赢得同学信任。「老师设计活动,超累的,但效果超乎想像好,」刘伟君说。

大学〉让学生主动自我规范

如果小学与国高中没有培养出自律负责与尊重等人格,到了大学可能就会出现上课迟到,进教室啃鸡腿、吃泡面,打开电脑看连续剧、趴在桌上睡觉等种种不尊重老师的行为。过去十几年来,大学学风自由,学生不一定会被动接受老师与学校的要求,因此很多人提出,到了大学,应该让学生主动规范自己。

台湾海洋大学2014年9月开学时,就询问大一导师意见,哪些是最需要大学生改善的行为,再与学生讨论,订定了「海Young生活守则」,包括上课不迟到、勿穿拖鞋、上课不低头(滑手机)、校内不吸烟、考试不作弊等12条。

海洋大学学务长王天楷说,要求学生的同时,老师一定要先以身作则,自己要准时、上课认真、教学热情,关怀学生,如果老师应尽的义务都没做到,绝对是最坏示范。「品格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然展现在生命中,是你所做的事,而不是你所说的话,」新竹教育大学教授刘慈惠说,形塑品格很难立竿见影;尤其当外在压力大,价值观混淆时,愈需要确立教育单纯而一致的使命。

「品格教育,每个人都有可以做到的部分,但我们往往都在想做不到的地方,」每周会受邀到不同国中小演讲的亲子教育作家游干桂,最常讲的题目是「教育里的幸福方程式」,他会提醒老师做学生的伯乐,重新看待自己的志业,想像自己是像哥伦布、达尔文那样伟大的发现者,发掘学生潜力。

「谁见过风?当树叶颤动、树低下头时,你才知道风正吹过。」这是已逝的成大医学院院长黄昆岩,引用19世纪英国诗人克利斯蒂纳.罗塞蒂的诗《谁见过风?》为教养所下的定义。

「我不相信这世上有对教养毫无概念的人。我也不相信每个人的心里没有一把尺,来衡量自己或别人的涵养,」黄昆岩曾这么说。

教养如风,品格无形,但会展现在一个人的气质与言行举止上。在这个人人耍酷、突显自我的时代,品格这个老掉牙的古老呼唤,诚然是教育的一大挑战,更是亟需努力的使命。

【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