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爸虎妈的教育对孩子更好? 东、西方父母观点大不同

美国家的父母,大多会鼓励子女专心追求自己的兴趣。(图/达志示意图

文/摘自《全球教养圣经

对于如何因应抗压性赞美问题西方东方的根本教养哲学也持续存在歧异。这项差别的核心,在于美国、英国和大多数西欧国家的父母尊重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会鼓励他们专心追求自己的热情和兴趣。他们的主要价值观是支持子女的选择,而不是帮子女做选择。

于是西方国家往往认为必须提供孩子正面、有益环境,否则欠缺这样的环境,将会严重打击子女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这也成为西方世界培养孩子的重要观念)。很多西方父母怕孩子做某件事不幸失败时,会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感到极为焦虑。所以为了避免失败打击士气、破坏自信,家长不断向孩子保证他们有多么优秀,即使考试成绩钢琴演奏证明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究竟赞美孩子是对是错?

美国心理学家蒲丝(Jennifer Henderlong Corpus)和雷波(Mark Lepper)分析全球三十多年来关于赞美效果研究,发现家长在称赞子女时,如果态度真心诚意、针对具体事项、切合实际,同时只针对孩子有能力改变的那些特点给予赞美,那么将是威力非常强大的激励。这两位心理学家也发现,赞美的关键是鼓励孩子专心掌握特定技能,而不是胜过别人。

他们还特别指出某份深度研究所衍生出来的微妙重点:除非父母谨慎,不要过度夸奖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成就,也不要过分赞美孩子本来就热爱做的事情,否则恐怕会出现严重的反效果。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做过一项研究,询问参加实验的七百多位家长和老师:假设孩子画一张图画或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自信心变高或变低了,这时他们会怎么反应?结果证实,成年人看到自信心低的孩子,会加倍给予夸奖,因为大人相信他们的赞美可以激励孩子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大多数西方父母的迷思。

该项实验的第二部分,是找来两百四十个八到十二岁的儿童,请他们先填一份评估自尊的问卷,然后要他们临摹一张知名画作,还告知将由专业艺术家评分。画完之后,每个孩子都收到一张评论其作品的字条,有的是溢美之词,有的是简单的赞美,还有的则完全不给赞美(但没有真正批评)。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给孩子一次机会,自行挑选他们想要临摹的画作,告知其中之一很容易模仿,但是不能从中学习太多技巧,另一幅比较困难,临摹时几乎一定会犯错,好处是肯定能从过程中学习良多。原先获得溢美夸赞的低自尊儿童,根据「赞美会激发自尊」理论,此时应该是自信满满才对,是所有孩子中最可能选择容易图画的一组。

结论是低自尊的孩子一旦获得赞美,就会对如何保持高度赞美感到焦虑,因此不愿意进一步接受比较困难的任务,以免原来那些溢美之词烟消云散。不对!这并非赞美的本意。所以如果低自尊儿童获得过多称赞,一旦碰到失败,可能导致他们一味回避风险,而不是自信的尝试新事物,不论结果成功或失败都无所谓。

虎爸虎妈的怒吼,勤真能补拙?

过去二十年,西方流行文化有个刻板印象,认为东方父母太过压迫子女。最引人侧目的大概是所谓的「虎妈」,外界将她描绘成冷酷无情的鞭策力,逼迫子女出人头地,总是带有一丝替子女过活,争取更佳成绩的味道

虎妈和所有刻板印象一样,纵然有夸大和恶意扭曲的成分,但仍然有事实根据。以中国为例,该国为人父母者数以亿计,妄想用一个通则来套到所有人身上,恐怕不是明智之举,不过我特别请人解释一番:中国父母普遍相信,保护子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家长允许子女认清自己的实力,确保他们备妥技能、习惯和无可动摇的信心,如此一来,未来他们就能够应付并达成社会对成年人的要求。

表面上看来,这一切和西方父母的说词并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两者不仅达成的路径相异,连起点都不相同。西方父母更关心子女的心理和自尊,而亚洲父母通常不关心这个。他们认同实力,不喜欢脆弱;还有,在东方人眼中,优良学术表现的各种基础与智商关联,也和西方的连结方式相异。孩子的所作所为,被视为最要紧的事。

西方文化往往将勉强求成的行为视为孩子不够聪明、能力低落、缺少天分,但是亚洲人则认为这是出人头地的机会,因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好丢脸的,不需要用过度的赞美来隐藏或掩饰。亚洲人认为这是成材的必经之途。简单来说,奋斗包含一开始的失败,甚至是过程中多次失败,但都被视为进步的指标,孩子不需要父母大量赞美,也不应放弃原来的追求,另外找个「轻松一点」的目标。

本文摘自《全球教养圣经》,大是文化出版社作者/马克伍兹读者分享世界各地最棒的育儿秘诀与古老智慧,教我们如何使出十八般武艺,把孩子拉拔长大。父母再不济,也别把养儿育女这件事搞砸了。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