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当盘旋在孩子头上的直升机父母! 张钧宁作家妈揭教育方式
▲知名作家兼世新大学副教授郑如晴(图左)是女星张钧宁(图右)的母亲。(图/时报出版提供,如下同)
文/郑如晴
知名作家兼世新大学副教授郑如晴出版《凿刻家貌》提到,曾在一本书的序中谈到,「根据近期某杂志的报导,很多新世代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干脆当起所谓的『直升机父母』,盘旋在孩子头上,随时待命,一发现有所短缺,立刻空降补给,毫不犹豫,恨不能一肩帮孩子挑起所有学习的担子。多元学习的压力,让父母过度操心,直接介入孩子的学习,越俎代庖的现象,反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与选择的机会。」其实不单是越俎代庖,很多父母活在现代,却在扮演古代书僮的角色。孩子一通电话,就让家里鸡飞狗跳,昨天忘了带联络簿,今天忘了带画画的材料,明天不知又要忘了带什么......,家长疲于奔命。
▲郑如晴将与两名女儿张瀛和张钧宁多年的家庭生活写成故事。有一次,看到一个年轻的同事,会开到一半,手机响起,一看是儿子的电话,立刻喊:「惨了!又忘记什么了!」不久,只见她闪闪躲躲,一会儿人就不见了!原来,她又要为儿子到学校送东西去了。对于孩子的屡屡健忘,父母非但不加纠正,予以机会教育,反而深怕孩子受罚,抢着到学校限时专送。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就是这个道理。一声呼叫就报到的父母,并未帮孩子解决问题,反而助长其东忘西忘,不负责任的恶习,因为天塌下来都有爸妈顶着。有鉴于此,在两个女儿入小学后,我就言明在先,绝不做书僮跑腿到校送东西。有任何东西忘记带,就准备领罚,休想请得动老妈。而且我还会感激老师,替我约束孩子建立责任感。有了这番训诫,两个女儿在学校,即使忘了带什么,也从不敢打电话求救。钧宁在小三时,有一次悻悻然打电话回家,说她忘了带运动裤,上体育课会被罚站在运动场。「那就站啊!谁叫妳忘记!」我慢条斯理回答。「会......会很丢脸......鸣......鸣......全校都在看!」说着说着,她急哭了。「这样妳才会永远记得啊!」她知道再求也没用,只好挂了电话。那个早上,我耳边一直响起她怕受罚而哭泣的求援声。不舍是所有家长的通病,孩子看准了这个弱点,善加利用,知道有难父母担,因此跟着有恃无恐,漫不经心,老师交代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在学校或家里,今天忘明天忘,都还可以补救。最怕的是积弊成习,将来进了社会,这一忘,可能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给忘「掉」。严格说来,一再忘记的背后,其实就是少了一份责任心。许多父母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坏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小事开始,稍一放纵或心软,小事就衍变成大事。就拿「忘记」这件小事来说,为免孩子受罚,这件小事只好快快替他代劳。有一必有二就有三,接下来就变成常态,习惯就成自然。一天到晚替孩子跑腿的结果,不但理所当然变成书僮,很快就升格为秘书,整天服侍在侧,东叮咛西叮咛。父母愈是干着急,孩子愈是无所谓。最后怒急攻心,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戏码,在很多家庭中常常上演。古人告诚:「慎德于小事」。就是说习惯的养成,始于细微末节之处,事不因小而忽略。过去坚持不做女儿书僮的结果,我有更多的时间做她们的朋友。因为从小学会自理,她们凡事为自己负责后,做妈妈的就有更多的时间,进入她们的心灵。我们谈个人性向、交友、人际关系、学业和未来。我很庆幸,时间是花在和她们聊天上,而不是在教训责备的敌对关系中度过。其实,我曾忍下不舍、曾力阻自己当直升机妈妈的冲动,让出学习之路给她们,路上或摔跤、或头破血流,都是珍贵的成长经验,无人可以替代。做孩子的书僮或秘书,只能帮一时,不能帮一世。
★本文经时报出版授权,摘自《凿刻家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