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妈妈对不起你
文/尤菊芳
上星期四(11/1)大考中心发布新闻,各家媒体都即时报导了。看完这些新闻,我又觉得如鲠在喉,觉得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公布的讯息仍旧让人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我曾在新闻云媒体的论坛发表相关文章「大学入学听力考试分两梯次考行不行?」提出了几个问题,希望大考中心接下来的的新闻中有机会解惑。我问:大考中心如何「事前」将测验题标准化?我在文中提到:「这些步骤应该是可以透明化的『客观』程序」。大考中心如果有做,请大方的公布出来。反之,当学生缴了那么多的费用,却只换得一份「『事后』验证『或许』可谓无差异」的考题,考生和家长的心里应该不只只有一点点「呕」,特别是在这个大家都怕要入袋的钱可能被删的冬天。
11月1日新闻报导大考中心认为这次英听提供的两个考试工具并无差异。以下引述电子媒体报导:「外界担心这次考试分上、下午场,题目不同,对考生不公平。但统计显示,上下午拿到A及B级的比率都为7成,且各级上下午场的平均分数差距,也在2%以内。牟宗灿说,上下午的成绩差距在合理范围内,可见两场考题难度已等化到一致。」以我个人对比较评量工具异同的粗浅认识来看新闻中的这些讯息,实在感觉大考中心没什么诚意。
在撰写本文的同时,我一边试着在大考中心的官网找资料。果然,当天(11/1)大考中心公布了「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102 学年度高中英语听力测验第一次考试成绩统计报告」。文中说:「本次测验分为上午与下午两场,采用Cronbach’s alpha 系数衡量试题信度,上、下午场系数分别为0.886 与0.872,显示信度良好。在效度方面,邀请多位英语专业学者,就试题适切性进行检核,皆认为试题设计严谨,在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上具有代表性。」这段话只能证明这两个测验「分别」为不错的测验,但却没有提及两个测验难度的比较的结果。
同样也在大考中心的官网,我又看到一篇新闻稿: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在10月 21日「对于民国101 年10月 21日吕健吉副教授「一试两考 有够混的大考中心」一文之回应」。文中说:英听测验原本即规划一年办理两次,因此在命题作业上也早已规划完成多份试卷,且特别注意于试题难度上力求一致性。且为因应本次考试有上下午两场次,试卷入闱后,特别请闱内协助审题的大学教授、高中教师与试考生严格审查。考后,本中心则将透过测验统计中的「等化」(equating)程序,将不同场次考试的分数置于同一个量尺上,使得分数可以相互比较。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些「猫腻」。在试题的难度上,大考中心用的是「专家观点」,而非统计学上的「客观程序」(「特别请闱内协助审题的大学教授、高中教师与试考生严格审查」vs.「找足够的学生,ABCD级都要,同时试考考卷然后比较其分数差异」)。做一分事,说一分话。有『事后』验证的实际数据(如信度、效度很好)当然应该好好说明。没有具体数据(无法证明考题难度相同),就不要硬拗。考卷的难度是否相同,公布原始分数就知道了!
对这种多次性的大型考试而言,虽然难度不同的缺失可能存在,但「等化程序」多多少少可以弥补难度不同的问题。但说到「等化程序」,我还是想要求资讯公开。大考中心应该把等化前的原始分数公布出来,就如同托福或GRE多少都有等化的参考点,让大考中心大家知道如何把原始分数换算成等级。这些细节,同样的应该可以被检视及接受公评。
根据媒体报导,牟主任说:「倒不是因为举办英听测验,而扩大城乡差距,反而能反映出城乡差距存在的事实。」这是一句很奇怪的话。城乡差距举世皆然,当然不是「举办英听测验」可以造成或「扩大」的。我们要问的是:分析听力测验结果所展现的城乡差距,与分析其他科目测验结果所展现的城乡差距是否一致?大考中心应释出统计之原始资料,让学者有机会验证他们的官方说辞。这些资料只是a b c d选项,不是作文,没有泄漏隐私的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公布?
最后,我想说一点关于「语言测验中的公平与正义」的问题。苹果日报报导:「考生若两次测验都报考,参加大学推甄入学时,成绩将可择优使用」。这个做法就是变相惩罚弱势学生。请大家看看以下Q & A 。
问:在一般学校还不知道如何因应大学英听考试的情况下,谁有办法让小孩大量补习获得高分?答:好野人!问:在这个全民勒裤带的大局下,多少家庭有闲钱让小孩同一天考两次英听测验?答:好野人!。问:当这些可能考高分的人,连考两次的时候,在等化排名中被往后挤的人是谁?答:……
孩子,爸爸妈妈对不起你,没有钱让你补习加强英听,也没有钱让你同时报考两梯次大学入学英听测验。昨天开车听广播报导珊蒂飓风狂扫纽约,史上第一次,纽约市没有贫富差距:通通没电,大家一起摸黑,世界大同!
●作者尤菊芳,目前任教于东海大学外文系。曾于 IC之音主持英语教学广播节目:《My English, My Heart 我的英文、我的心》、《ABC in Taiwan ABC在台湾》。目前为《ETtoday新闻云》合作名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