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文/生态游憩区需要多大的马路?

▲「黑面琵鹭」进驻南布袋湿地。 (图/嘉义县政府提供)

文/李伟文

今年入秋至今,飞越四千公里的黑面琵鹭陆陆续续抵达台湾西南部海岸湿地,至11月中旬已达一千多只。据去年底至今年初统计,全世界总共有3259只黑面琵鹭,其中有2015只在台湾过冬。

我们都知道,如果要看黑面琵鹭就要到台南七股,徒步涉过长长的潮间带,然后架起巨大的望远镜,才能看到这种带着巨大汤匙,优雅又漂亮的大鸟。这些年,有些黑面琵鹭往七股南边与北边的湿地扩散,高雄茄萣湿地也可以看见牠们的踪迹。

更特别的是,在茄萣湿地,你不用走一大段路,也不需巨砲般的望远镜,站在尚未扩宽的小路旁,黑面琵鹭就在你一、二十公尺前面飞舞、觅食。

茄萣湿地位在高雄市茄萣区的东南角,最早先为盐田,后来不晒盐废弃后,因为邻近地区兴建兴达远洋渔港,将这片荒废的盐田作为挖掘渔港底泥的弃土区,无心插柳之下,创造出广达170公顷的湿地,成为南部候鸟重要栖息地之一。

▲世界濒危物种黑面琵鹭。(图/取自台江国家公园管理处粉丝专页

很可惜的是,最近因为滨海公路扩宽,将原本穿越村落的公路往南绕道,将湿地从中横切为二,近陆地没有水源那半边湿地就逐渐陆化,同时扩宽的公路没为村民带来好处,反而因车子不再停留而逐渐萧条。

最近到茄萣赏鸟时,当地生态保育团体志工很担心地说,政府又计划从已绕道的滨海公路再筑一条大马路拉进村落,那原本只剩一半的湿地届时又会被腰斩为二,他们担心那些候鸟的栖地变小后又被往来的车辆干扰,这片难得的鸟类天堂就将从此消失。

我在那段八线道的滨海公路守候着,没有几辆车经过,而附近的兴达远洋渔港也完全没有远洋渔船停泊,看来也是一个耗费巨资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蚊子馆。

叹了一口气,又想起多年前环保团体与一些社会意见领袖在「反对兴建苏花高速公路」的记者会上,侯孝贤导演讲了好几次「盖马路谁不会?!」

工程示意图,图为苏花公路改善工程处工程。(图/公路总局

我很同意侯导说的,盖马路有什么难,这正是台湾各级政府最善长做的事,反正编预算招标,一大笔钱就花掉了,既有政绩,搞不好还可以从承包商那里捞点油水。工程再难,反正科技都可以解决,国内技术做不到那就开国际标嘛,反正花的又不是我的钱。就像解决水土保持问题一样,那边会土石流,那边会淹水,那就盖堤防嘛,反正用厚厚的水泥挡起来就好了,编预算招标谁不会?

是的,盖马路谁不会?!

台湾盖了四十年马路,早应该脱离了那种只要谈到『为地方发展着想』,就是盖愈来愈大的马路,盖一堆「蚊子馆」吧?

盖马路谁不会?花钱谁不会?难就难在如何把钱花得有价值。

有台湾观光教父尊称的严长寿先生多年来不断提醒:「周休二日实施后,台湾国内旅游市场早已饱和,在各地方拚命发展观光事业下,不少饭店、民宿都已陷入只能作周末生意、平常周休五日的困境,因此民众该把眼光放远,要吸引国际旅客不需要盖高速去回的公路,而是需要能突显当地特色文化氛围及景观。让游客可以去渡长假,一去就是三天、五天到七天,而不是开一条高速公路,鼓励游客早去早回。

快去快回的旅游形式对当地要发展高品质与永续的观光当然弊多于利,以往台湾斑斑血泪磬竹难书的经验难道我们都忘了吗?更何况许多建设不只是毁了环境,还有对当地产业有负面影响,假如吸引到炒作地皮的投资客,相信很快地,公路一拓宽,当地人就买不起当地的房子与土地!

的确,以为建设就是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也诚如侯导演所说,台湾的文化,尤其在地的多元文化,才是台湾生命的命脉,粗糙的建设,只造就一个庸俗没有特色的台湾。

这些年来,除了许多环保团体站在环境保护与永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任何公路的开发必须慎重评估,毕竟我们已经看到许许多多的例子,太多观光区的公路建设,不管在经济效益、地方产业发展,甚至对观光游憩本身,都是划不来且将带来极大负面结果的投资。

我们真的该好好思考一下,究竟我们需要哪一类的建设?我们所想像的未来是什么?

●作者李伟文,长期关注环境与教育的牙医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图片为版权照片,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