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戰爭稅不是最糟,接下來的生命稅才恐怖

财政部长庄翠云20日表示,两岸如果真的打仗,为筹措战费,可能征收战争税。记者潘俊宏/摄影

财政部长庄翠云在立法院被问到万一台海有事,台湾的「金融韧性」如何?她答道,财金部门去年做过「金融兵推」,为筹措战备资金,可考量增加战争税,但须立法。国安局长蔡明彦被问到此事,则说政府对各种紧急状况「都有准备」。但行政院发言人随即严正驳斥,称那只是兵推的「情境推演」,政府并无为筹措军费拟课战争税之事。经此一描一否认,「战争税」的轮廓反更清晰了。

「战争税」是个极敏感之词,除象征战乱逼近,更意味人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负担,也难怪行政院要大张旗鼓否认。但行政院公开否认,不代表此事纯属子虚乌有。去年传出我国将引进十万印度移工,政府也矢口否认;但上月台印签订《移工合作备忘录》,证实传闻不假。事实上,战争税一事由政治敏感度较低的财政部长在立法院说出,反而显得比较真实可信,至少不似其他政客的遮三掩四。

俄乌战争中的交战双方,都开征了战争税。二○一四年俄国吞并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后,乌克兰即开始对人民课征一.五%的战争税,迄今已长达十年。二○二二年俄乌战争开打后,乌国去年增加「军人免缴」的规定,鼓励公民参战;今年起则将战争税提高至四.五%,以支付不断扩增的军费开销。俄国方面,普亭连任后,计划下半年对高收入公民和企业加税,依所得分别提高二到五个百分点的税率。战争没有赢家,领导人在乎的是自己的颜面、权力和荣耀,但双边的国民谁不深受其害?

事实上,名曰「战争税」,也可能以更隐讳的形式出现。例如,政府以特别预算方式编列大笔军购经费,就能以比较「无痛」的方式拔百姓的毛,同样达到课征战争税的目的。又或者,政府利用年度税收超征,以整笔方式贴补国防及军购经费,立法院审查不到经费的用度、流向和细节,同样能成功偷渡战争税。问题是,一旦战争形势紧绷到一个程度,当社会上的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政府的税收便不敷使用;届时要再另觅财源,战争或备战也只好拿出来当成课税的借口了。有趣的是,连在野党立委都好心提醒庄翠云,要筹措战备基金,最好采取「捐」的名义,不要直呼「战争税」,比较不会引起民众反感。

我国今年国防预算高达六千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因为正好遇到军购付款高峰。但这个数字,比起中共一.五兆人民币(约六.八兆新台币)的军费,也只是小巫见大巫。真正可怕的,其实不是民众要缴纳多少「战争税」足堪应付的问题;可怕的是,百姓付完战争税还要上战场,那样的话,人民要纳的就是「生命税」了。

近两年两岸关系恶化,年轻人要服更长的兵役,台湾多处红色海滩要布雷,各个大楼要设避难所,学校要加强战伤医护训练,气氛诡谲。最近,民进党更上纲到要防止战时「傀儡政权」的出现,要扩大锁定所谓的「在地协力者」,还要增课战争税。这些思维,一波波地推进,果真是不把台湾变成乌克兰不罢休吗?

赖清德竞选时说,如果他当选总统,相较于另两人,「两岸发生战争的机会最小」。如今他还没就任,财政部长已提出课征「战争税」的兵推,试问,这不是在为开战作准备是什么?尽管蔡政府口口声声说「备战才能避战」,但这话似是而非,把手段和目的混为一谈。真正的问题在,当执政者不存有任何「谋求和平」的念头,这口号只会把国家和人民推向战争,这正是蔡政府的现在进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