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星期人物》从矿工到畅销作家 破纪录神剧《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
中国近来最夯的反贪腐神剧《人民的名义》在昨晚迎来了大结局,收视率也创下中国国产电视剧十年来的新高,单集收视直接飙破7,整部剧的网路点击量更是超过170亿次,俨然成为2017年最火红的电视剧。而这样空前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的该剧原着小说作家、电视剧编剧周梅森,他挟带着这部神剧的热潮,再次走进中国观众视线之内,他早期出身煤矿工人的经历,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作品中秉持着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精神,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更因此晋身中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
尽管《人民的名义》的主题并不是非常创新,反贪腐题材的电视剧在中国已经流行十多年,也没人能想到这种题材能够再次引发如此热烈的回响,不过身为最大功臣的周梅森却不觉得这部剧有多了不起,在面对近年来多是穿越剧、古装剧等题材的电视剧当道,他表示:「只是因为现在的影视作品离人民的生活太遥远」,才让这次能真实反映出现实生活的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面对自己的如此火红,他也开心透露能在人生的60多岁还能当一次「网红」,还是不错的。
现年61岁的周梅森,195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成长过程正逢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曾一度因学校关闭而失去上学的机会,直到14岁他才重回学校就读国中,同时也兼职煤矿工人,当时整天辛苦工作半个月只能赚到9块钱(约新台币45元),但这都没有让周梅森放弃对文学的喜好,他透露自己的文学启蒙来自《巴尔扎克传》,他在文革期间第一次接触这个作品,尽管破旧的书刊少了数十页,甚至连书名他都不知道,但他的文学梦却被书中巴尔扎克的狂语:「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的狂语给点燃。
1987年周梅森正式走上了作家的道路,他发表的第一作品《沈沦的土地》便是在描写煤矿行业故事,当时他边翻字典边写作,也是从那时开始他为他现实主义的作品特色打下基础,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不断前进的时代巨轮融合,他也曾说过自己「始终是个在场的作家」,也是这样的精神,让他日后的作品因真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目,而备受读者的喜爱。
至于周梅森的作品开始涉略政治小说,是因为一次回乡所遇到的契机,1994年徐州地方政府打算集资拓宽道路,但却被当地民众认为是劳民伤财,甚至有人想因此状告负责计划的官员,周梅森也在这场争议中,意外获得机会和官员见面,事后更因此被邀请以作家的身份到市政府临时任职副秘书长,凭借着这一年的官场体验,让他更加了解政府的运作,也让他开始写了一系列的反腐题材政治小说,包括《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等。
至于《人民的名义》则是2年前经最高人民检查院影视中心的约稿下,周梅森将过去未出版的稿子整理后,再重新架构而成,他甚至为了这个剧本跑到南京检察院去了解检察官的工作,翻阅过去的案件、卷宗,甚至还到监狱和被判贪污的前官员访谈,他也因此有很多感悟,他曾表示很少有官员是一上任就贪污,都是因为后来的一念之差,而害得自己家破人亡。周梅森也表示这部剧「既不是一部简单的反腐剧也不是一部简单的行业剧,这部剧中有我几十年的积淀,有我对政治、社会、生活的观察」,可见他对此剧的用心。
这次破纪录的神剧《人民的名义》不仅在中国引发广大的回响,更是一路红到海外,英国媒体BBC更是形容此剧是中国版的《纸牌屋》(House of Cards),该剧也是描述政治的黑暗面,在2013年于美国开播时引发热烈讨论,不过也有人觉得这个比喻不够精准,他们认为两国的政治制度无法拟比。不过由此可见,观众能将故事发生在虚拟地区的戏剧和现实的政治环境做连结,如同周梅森曾说过的,「这部作品就是要反映中国当前的政治、社会生态」,可见这个理念被观众深深感受了,无论是在剧中在贪官家打开冰箱、掀开床单满满现金的情节,还是最红的角色「李达康」都备受讨论。
如今周梅森凭着这部剧的成功,再次备受大众的关注,这部剧也让他名利双收,根据4月公布的年度作家收入排行榜中,周梅森以人民币1,400万(约新台币6,087万元)的版税名列第11名,而他也透露目前该剧正在筹备电影版,影迷们可以期待在大荧幕上看到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