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忠与逆──自此忠心耿耿臣服毛泽东(卅二)

毛泽东接到林彪电报后十分生气,复电指责林彪:在冬季作战时已告知要抓住东北敌人,不能让蒋军华中转移,否则对华中作战不利。而且在两个月前,就已指示准备粮食,迄今完全未进行,部队无法出动。

林彪被毛泽东诘责批评后,下令部队北起长春南至唐山,进行长达千余里战线的大规模军事作战行动,主力更长途奔袭,自北而南,分别包围锦州北宁路上各国军据点。但是林彪在对锦州进行包围同时,仍想「引导」毛泽东同意他回师先打长春。他十月二日夜又发一电致毛表示:「锦州如能迅速攻下,仍以攻锦州为好;但长春之敌数月来经我围困,士气必甚低,故目前如攻长春,把握大为增加。这两个方案,我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毛怒令林彪攻锦州

毛泽东接电后,更加「震怒」,连发两电批评林彪,责令林彪将指挥所前移,全力攻打锦州。十月三日清晨,罗荣桓在看过林彪致毛泽东想回打长春电报后,觉得不妥,及时说服林彪要遵照毛之指示下决心打锦州。林彪考虑后,遂即在毛回复两电尚未到达前,再致电毛表示打锦州决心不变。毛泽东接电后很高兴复电:「甚好,甚慰。」指示「攻击锦州的时间愈快愈好。」十月九日,林彪下达攻城令,十五日进占锦州,十九日进入长春,十一月二日攻占沈阳,国军于十一月九日完全失去东北。

从林彪十月九日发动攻击,十一月九日即结束辽沈会战,说明林彪在战前已完成充分作战部署,而其两度不想打锦州,引起毛泽东的「震怒」,以及罗荣桓适时的劝阻,林彪才放弃己见,先打锦州,再取长春,终使国军无法撤回华北战力损失极大,加速了大陆局势的逆转,所以合理怀疑林彪当时有意给予东北国军撤退机会,是有可能的。

辽沈战役的成功,使毛泽东信心倍增,他在十一月十四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评论说:「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将他原订在一九五一年取得政权的时间,提前到一九四九年完成。由于林彪顺利夺得东北,毛对林的作战能力更加肯定。但是「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对林彪不想先打锦州的旧帐,正式提出列为反毛罪状,严厉抨击。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令林彪率「东北野战军」主力八十万人入关进逼平津。林彪以六个纵队包围天津塘沽地区国军,五个纵队和华北军区一个纵队包围北平,于十二月二十一日完成对平、津、塘之战略包围,较毛泽东限令之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完成,提前四日。

毛泽东遂即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任命林彪为平津前线总前委兼书记,林彪于十五日进占天津,进而威胁北京。国军华北剿共总司令傅作义在林彪入关之前,已感受压力,未战即谋投降,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七日透过其女儿中共地下党员傅文菊向中共表示投降意愿。林彪于次年一月先后四次,分别接见傅作义谈判代表北峰傅之土地处少将处长)、张东荪民盟副主席)和邓宝珊(傅之副总司令),双方签署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其中在十四日的谈判之前,林彪已下达进攻天津的攻击令,次日占领天津,傅之代表只得乖乖听话签字,所以双方签署之文件,和平「解放」就不包括天津了。

一月二十二日,林彪派政治部副主任陶铸在周北峰的陪同下进入北平,陶铸向傅作义传达中共指示:「立即成立北平联合办事处,处理北平和平解放后的善后工作。中共中央决定,由叶剑英为办事处主任。」并指派陶铸和另二人为委员,傅作义也派三人为委员。一月三十一日,中共和平「解放」北平。二月三日,共军举行入城式,林彪十分风光的站在前门外箭楼检阅部队。

北平为中国历代古都,进占北平实际已象征中共取得了中国政权。在平津战役差不多同一时间,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的淮海战役(我称徐蚌会战),国军惨败。国军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失利,注定了大陆的沦共。而林彪在三大战役中,独占两役的胜利,他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果林彪在辽沈战役时还存有贰心,愿为国府效力,但在入关包围平津之前,显然已完全忠心耿耿臣服于毛了。

李宗仁致电求和谈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蒋介石总统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总统蒋之引退,由军统改编的保密局,在李宗仁指示下,紧缩编制只留下七十五人,其余全部遣散,所有对中共的情报工作陷于停顿。林彪当然知道此一情况,定会肯定自己在东北的决定正确。

李宗仁上任数日后即致电毛泽东请求和谈。四月一日,中共派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聂荣臻等人为代表,同李宗仁的代表张治中、卲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刘斐等人谈判,其中刘斐为老共产党员时任国军高级将领官拜中将及作战次长,戡乱时期为中共从事情报工作,对国军作战伤害至大。(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