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黄金有多“黑”

朱阳镇西河道内的淘金沙场

金子是黄的,而淘金者却是“黑”的。朱阳镇,是“中国金城”河南省灵宝市最早的黄金开采地。如今,疯狂的淘金者,把原本清澈的河道翻了个底朝天,长达20公里的河道内,分布着难以计数的淘金沙场和氰化场,河道被挖得满目疮痍,被污染过的河水鱼虾绝迹

资源濒临枯竭的灵宝的创伤,不仅在于黄金产量的下降。从数年前开始,灵宝的黄金开采从矿山转入河道,原来被丢弃的矿渣,被浸泡在含有剧毒氰化钠水池中氧化提炼,废液未经任何处理便渗入地下、流进河道。

灵宝“黑”金,到底有多黑?

氰化池里泡出的“黑”金

2012年3月28日,河南灵宝市朱阳镇运头村外不远处,名曰“西河”的河流北岸坡地上,十几名工人正在修建一座百米见方的巨大水池,水池里伸出几条管道,与河面相连。

阴霾,笼罩着这片位于秦岭深处的河谷。脚下的西河水,已是鲜黄色的浊流,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浮游物,河边数十米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在对岸10多米的距离,西河南岸坡地上,散布着大面积的灰白色粉末,这是大型金矿采掘后留下的尾矿当地村民称其为矿渣。这些粉末上,有大型机械挖掘过的新痕。

当地有着淘金从业经历的村民刘同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矿渣现在成了炼金的原料,那池子就是淘金用的氰化池,矿渣倒进氰化池,经过氰化钠的浸泡后,黄金便出现了。刘同山说,这个氰化池几个月前刚开始动工兴建,还未完全建成,属于边建边生产的那种。

紧邻着正在修建的氰化池,有一道围墙。偌大的院落内堆放着六七大堆夹杂着沙石的矿渣,有两个氰化池,池子底部铺着防水油布,与池子相连的,是一个置换箱。

一条水管从氰化池径直连到墙外的地面上,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被氰化钠浸泡过的污水,可以直接通过这条水管渗入地下、流入河道,附近地表的土壤也是一片灰白。

刘同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07年开始,灵宝的黄金资源枯竭现象即已呈现,矿山上已经无法找到充裕的矿脉,矿主们原来不屑一顾的矿渣开始成为宝贝,早先被大矿废弃的矿渣要掏钱才能买到。一般情况下,这些矿渣在之前的提炼中,已含有被称为二号油和黄药的有毒化学物质,如上文所述,其对土地的污染显而易见。

通常,粉碎过的矿渣,被倒入一个铁制氰化池中,每次能装矿渣5吨左右。经过1周左右的堆浸,含有氰化钠的水池可以把固体的矿渣氧化溶解为液体,黄金成分被吸收进装置新丝的置换箱中,而后提取出来的物质,已基本成型为黄金。

刘同山介绍,这还是前几年的炼金土法;现在,氰化池已由铁皮变成了河边的大坑。坑底部铺设防渗的地膜或油布,装载能力由铁皮池的5吨提高到地池的100多吨。由于氰化场用水量极大,每清一次池都要换水,所以必须建在河边;而尾矿坝也多选在临河山坳隐蔽处。炼金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入挖掘出的坑内,让其自然渗入地下或排入地表流入河内。

刘同山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每吨矿渣含2克左右黄金,一个百吨池子可提取200克左右的黄金,每个氰化厂有两个池子,7天一清池,那么7天的毛收入为4万元;一年下来,可有近200万的收入。氰化厂的成本投入(指设备、资源,不包括人力)七八十万元,而且,可长久使用,人力也很便宜。

巨额利益促使淘金者趋之若鹜,刘同山介绍,仅在运头村附近的河道上,就有4个氰化厂,其密集程度可见一斑。在整个朱阳镇境内,有10余家这样的氰化厂。

2011年的一次政府检查中,朱阳镇相邻的阳平镇香什村一村之内,竟有15个氰化池。

河道淘金一天能挣6万元

除了河边的氰化厂,河道是另一个淘金所在。刘同山介绍,灵宝的山脉上含有大量黄金,经过千百年雨水冲刷沉入河底,而河流几经改道,岸边的土地内也含有黄金,沙场主要分布在靠近山体的西河,最早的淘金者是来自甘肃的老陈。

通过挖掘,河沙经过冲刷筛选,用一种被称为沾金布的工具可以淘出黄金,这种沙金的纯度极高,几乎可以作为成品出售。开设沙场利润巨大,每24小时可以清两次槽,一次清槽最低也有三四百克的产量。当时黄金的价格每克100元左右,每天一个沙场的毛收入不低于6万元。

但河道淘金的收益远非如此,淘金后留下的河沙和铁粉都可以卖钱。刘同山介绍,在陈姓甘肃人之后,刘同山的同学眼科承包了从董寨到董家埝3公里的河道,小沙场纷纷或依附于罗的名下,或通过其办理采沙许可证,作为代价,小老板每淘出10克黄金要向罗上缴2克。

河道内的淘金者蜂拥而至,高峰时,从窄口水库到小河村长达20公里的河道内,聚集了十七八家沙场,其中仅运头村边2公里的河道内就有4家。

朱阳镇政府一名官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河道淘金沙场只有六七家,这些沙场对河道起到了疏通作用,并且物理淘金方法并不产生污染。

但民间的看法恰好相反。直观的印象是,被翻腾个底朝天的河道因夹杂大量泥沙而浑浊不堪,原本清澈的河水不再能被人畜饮用,并且影响排行洪。距运头村不远处,就有一个小山般的沙丘,堆积在河道上。刘同山说,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防洪设施在疯狂淘金中被挖,有的道路因为挖掘开始下沉,数座大桥被危及。

“这些小氰化池堆浸炼金和河道采砂金,大多数都属于没有申报环评的‘黑’作坊,擅自进行私挖滥采。”河南省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2005年和2011年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在林区、基本农田、河道中开采砂金”明确被列入限制类项目;而上文提到的那些氰化厂—“小氰化池浸工艺、土法冶炼工艺”,被明确列为“淘汰类”。

黄金“三小”—灵宝毒瘤

河南灵宝,是中国著名的黄金产地,产量长年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山东招远。但2011年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灵宝产金下滑至全国第三位。

这些现存的该被“淘汰”和“限制”的黄金“三小”(小碾子、小浮选、小氰化),一直就是灵宝的毒瘤,持续污染着这里的青山绿水,一位灵宝当地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它们的来路:

第一种情况是,靠近矿山的豫灵、阳平、朱阳、故县等镇,山上还有很多的贫矿(黄金品位低的矿),他们有些也就是靠这些,因为表层矿已经枯竭,深采下去投资大、技术也达不到,工艺基本上也是上文提到的小氰化池工艺。

第二种即是尾矿。大型采矿公司设备雄厚,采用的是复选工艺(多元素提取),一般的黄金选场都有复选车间。但其他众多小型淘金场,专吃富矿,单一提炼,严重浪费资源,造成很大污染,巨量的边角废料被倾倒在山坡里,即上文提到的尾矿,那些白色粉末。

第三种:“有些人专门收购金精粉(选场提炼之后的下脚料),主要就是搞氰化,大小规模的都有,这也是氰化污染的一个源头。”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如上文刘同山所称,2007年前后,随着金价的涨势,这些黄金“三小”作坊持续疯长起来。

这些未经处理的废水、氰化废料等,直接排到地表水中,堆积到农民的田间地头。

众所周知,氰化钠是剧毒物质,灵宝市曾屡此发生氰化钠致死事件。2007年9月,阳平镇乔营村所属的赵家村。一寇姓村民开始搞氰化池选取黄金,他在池子的上方盖上木板,又在木板上方盖了一间瓦房掩人耳目。寇的儿子当天与父母生气,离家睡在木板之上,第二天中毒身亡。16名赶来办理后事的亲属,又不慎掉进两米多深的氰化池,其中9人中毒身亡。

而用氰化钠二次提炼后的矿渣有毒害性,会对周围的环境构成污染,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对鱼类有很大毒性,水中氰化物含量折合成氰离子CN-浓度为0.04-0.1毫克/升时,就能使鱼类致死。含氰废水还会造成农业减产、牲畜死亡。

这种情况下,原来常见鳖蟹的河水中早已鱼虾绝迹,西河下游的窄口水库,虽然有鱼,但当地人断然不敢捕食。

刘同山1979年便开始从事黄金行业工作,当时他在初中同学罗眼科家的金矿打工。这个位于朱阳镇朱家峪村的金矿,是灵宝最早一批采用氰化钠提炼黄金的企业之一,这项技术传自山东招远。

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后,刘同山发觉自己身体出了问题,长期食欲不振,浑身无力,到医院又没查出问题。后来,医生问他平时都接触什么,刘说出了自己的工种,医生才在他的血液中检测出了氰化钠。这次,刘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花了万把块钱才把病治好。之后,他不敢再去碰氰化钠,干脆回家种地。

2003年,刘同山在闫家驮村前烟洞组任村民小组长,他的初中同学罗眼科找来,罗要在运头村征用大量土地种植杜仲树,刘的田地被征用,赔偿一直没谈拢,小组长也被免,开始对罗进行举报。

刘同山后来注意到罗眼科开始经营河道淘金生意,灵宝进入资源枯竭期后,山上的金子基本都被采完了,朱阳的金矿老板纷纷到甘肃和新疆发展,而一个甘肃人却偏偏来到了朱阳,在河道内采到了不少金子,罗眼科后来成为了这名甘肃人的合作者,长达20公里的河道基本是其势力范围。

运头村现在的支书杨虎山曾在甘肃学会了河道淘金技术,后来在陕西的洛南在河道淘金,因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回到村里,将淘金的设备转卖给罗眼科,其弟杨虎群在本文开头提及的那个氰化场“看场子”。

朱阳镇当地村民曾在网上举报,“我们这里几乎良田都(被)毁掉,成千上万吨的氰化过的废渣堆在河边,好远的地方都有一股刺鼻气味,庄稼不长,果树枯死,牛羊村里几乎没有,看着原来一片片良田变成废渣,闻着越来越刺鼻的空气,感受着漫天灰尘……”

2011年5月15日,阳平镇程村退休村支书给三门峡市市长留言,举报该村附近20多家氰化厂无手续乱排污。“近五六年来,随着黄金价格的上涨,在我们程村塬上陆陆续续建了20多家氰化提金厂,非法占用了村里的农田不说,最可恨的是这些氰化提金厂排出的水流到麦地,麦就死了,谁家养的猪、鸡,只要沾上这些水,过不了两天就死了,村民不知道咋回事……”

2011年7月,河南省环保厅对灵宝市实行区域限批政策,从2011年7月15日起半年内,暂停审批灵宝市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减排和民生工程除外)。

2011年12月,三门峡市环境监测站对灵宝境内河流进行重金属加密监测,灵宝市境内的文峪河、枣香河、阳平河和宏农涧河,每10天监测一次,排查重金属污染原因和范围。

时代周报记者电话联系三门峡环境监测站,一接通电话听明来意,对方马上挂断电话。时代周报记者又多次联系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三门峡市环境监测站业务上级部门),多名领导人员称已经做过检测,但问及具体检测结果,对方不是称“正在外地出差”,就是称“正在开会”。

驱不散的污染源 挡不住的淘金者

从1980年代开始至2007年,各级政府对小秦岭矿业秩序先后进行10多次治理整顿。国务院曾作出决定,要求以小秦岭为典型,在全国开展矿山生产和矿业秩序大整顿。灵宝市组成了强大阵容前后进行了19次大规模治理整顿活动,

官方资料显示,2002年4月,灵宝市环保局拆除和销毁小碾子、小浮选、氰化池等“三小”设备120余台(套),清理掩埋废渣4000余吨。

针对这几年愈来愈严重的情况,2010年,灵宝市政府出台《灵宝市开展全泥氰化提金企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灵政〔2010〕134号)指出,对没有手续的“三小”提金企业,要求电力部门断电、公安部门禁止向该区域企业供应氰化钠、国土资源部门管住原料等,彻底取缔、摧毁继续生产可能,并要求肇事者对生产场地进行覆盖、恢复,最后由所在地乡镇政府组织验收。

据三门峡官方提供的资料,上文提到灵宝阳平镇程村该村附近的氰化厂,曾在这次整顿中被查处,于2011年4月,被断水断电,但没有拆除捣毁。

但没过多久,到了下个月,2011年5月份,这些氰化厂又死灰复燃,于是才有了程村原支书实名举报。

2011年7月,央视《新闻调查》报道灵宝一家治铅企业造成血铅污染,附近儿童87%血铅超标,之后的9月,灵宝市开展了重金属污染治理、黄金“三小”集中整治等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当月,三门峡市政府副市长赵海燕带队,来到阳平镇程村原支书举报的香什村15家氰化厂现场,指挥铲车将其铲平。

官方资料显示,这次2011年7-9月的集中清理行动,共拆除黄金“三小”设备1175台(件),掩埋废渣4000余立方米。显然比2002年增加了数倍之多。

同样,对河道淘金,灵宝政府也作了整治部署。2011年12月,灵宝市河流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工作会议决定,禁止一切河道上的挖沙行为,清理河道底泥,对河流沿岸堆放的废渣、尾矿库尾渣进行搬运、清理。

而以上多次督查、清理,显然没有对朱阳镇的一些氰化厂起到作用。

从运头村西去不远,路边很大一块田地蓄满了水,夹杂着大量泥沙的水奔腾流入下边的河道,这也是河道变混的原因。水田的一侧,是被蓝色铁皮围起的一个场子,里边有一二层的简易楼房,隐隐可见小山似的矿渣。刘同山说法是,这里就是一个选场,矿渣含有黄金,选场的东侧即为氰化场,已存在这里两三年时间,因为靠近公路,白天不敢排污,晚上才将残液排入水田。

此处的氰化场(非报道开头所指的那座),刘同山的儿子曾在2011年5月通过人民网给河南省委领导举报。朱阳镇官员的解释说,这是一个低产田改造的公益项目,当地土质较薄,冲刷让土壤留在田中,起到沉淀作用,官方提供的材料称,朱阳镇累计投资800余万元,整理河道10余公里,整治滩涂地500余亩,其中新增加的耕地有200亩。

刘同山则称,当地首富、天地集团的法人代表罗眼科为了在农民耕地下采金,征用了300多亩基本农田,并拿到了一个低产田改造项目,罗一边挖金子,一边可以领取每亩1.2万元的低产田改造工程款,仅此一项收入近400万元。

去年,灵宝市委督查室的回复称,该厂生产工艺为单一浮选,浮选过程中不产生汞等有害物质,选矿废水经尾矿库充分沉淀后能澄清排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011年7月12日,因该选厂新尾矿库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灵宝市环保局对该选厂进行断电、停产处理。

但是,这些处理何曾挡不住它的生产脚步?只不过由于时代周报记者在当地的出现,地方政府重视了起来。发稿前,时代周报记者得到刘同山的消息,上述运头村的氰化厂,已处于停产整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