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观盘-贸易战冲突 中国政府的大国考验

在中国,3月正是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连任国家主席,并取消国家主席与副主席连任两任的任期限制,并朝向「中国制造2025」计划目标持续迈进。在美国,下半年正是美国参众议院期中选举,也是川普就任后的第一次选举考验。

回顾过去2年,川普民调下滑,各项移民及外交政策亦让两党选民意见纷歧。唯有中国议题,不论是在经济、政治、外交皆能取得社会与政党共识,也满足川普美国优先的选民承诺,并回应美国对中国崛起感受到的威胁。因此,川普朝中国发难,是显而易见的政治决定。在未获得具体足以向国内交代的成果下,美国也不会轻易放手。

在美国的压力下,中国在贸易政策的回应空间相当有限。依统计数据,中国去年自美国仅进口价值1,300亿的美国产品,远低于目前美国2,500亿惩罚性规模。换言之,不论在关税产品清单或规模,中国没办法找到同等的报复性关税做应对。

但中国政府仍必须有所因应,特别是在经济及政治。经济增长反映人民对政府的信心,而中国在结构性改革后,近期经济才出现止稳,在进出口面临挑战下,势必要扩大内需。因此,中国人民银行适时放松资金仍将成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但过程中所重新产生的金融泡沫风险,仍须留意。

另外,为维持出口竞争力,对人民币贬值亦须保持容忍,但也须留意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与前景是否改变,进而影响国际化进程。在政治面,中国政府领导面临严峻的内外挑战,是否诉求民族主义,抵制美国产品,还是透过国际外交,偕同盟友,向美国共同施压,以时间争取更大的斡旋空间,考验中国政府智慧。

在过去,中国多数的问题来自国内,反贪、去杠杆、政治权力巩固。但随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出,在金融市场,不论是在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亦与国际金融市场连结,皆加速中国与国际的接轨,并带来新的挑战,考验中国经济的韧性、政治及政策弹性。

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可以预期只要贸易冲突未停歇,人行将保持货币政策宽松,并有助境内利率债券表现。而人民币则将透过适度贬值,缓冲进出口贸易的冲击。贸易战将是一场中国政府的大国考验,中间的斡旋过程也反映中国政府在国际化政策的心态,相当值得长线投资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