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央行行长: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架构

陆央行行长易纲称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架构。图为 2019年9月24日易纲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记者会。(中新社

大陆央行网站16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国际货币基金(IMF)近来提出把气候变化问题纳入监督工作,以及把气变风险纳入金融部门评估情境分析。IMF也在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下牵头开展资料缺口相关工作。中方支持这些工作,期待IMF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总的来说,大陆央行可为实现碳中和发挥积极作用,包括构建强有力的政策体系发展丰富多元的市场体系、及加强国际协调。

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北京时间15日晚间联合召开「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易纲出席开幕式致词表示,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正在形成广泛共识。中国大陆已宣布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也称作「30/60」目标。这要求经济全面系统性转型。过程中,绿色金融可发挥「加速器」作用。

易纲说,中国大陆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2020年末,中国大陆绿色贷款余额约1.8兆美元,绿色债券存量约1250亿美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近来市场主体已发行40多支碳中和债,规模超过100亿美元。

易纲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金融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应对好一系列挑战。第一,在社会层面,绿色减排意识亟待提升。第二,在市场层面,要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定价作用。第三,在机构层面,气候资讯披露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四,在风险管理层面,需要密切关注石化燃料相关的转型风险。

易纲认为,着眼未来,有几方面重点工作需要推进:第一方面,是要进一步以市场化方式动员公共和私人部门资金,支持绿色经济活动。预计2030年前,中国大陆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兆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兆元,要实现这些投入,单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为此,需要做好加强资讯披露、完善并统筹绿色金融分类标准等两项基础性工作。

第二个方面,是要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时70年,美国45年,中国大陆只有30年左右,时间短,曲线陡,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突出,所以要积极督促金融机构尽早开始转型。

第三个方面,是要发挥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预计今年6月底,中国大陆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营运

易纲强调,中国大陆央行愿意和IMF在能力建设上加强合作人行已通过经验分享等形式,支持开发中国家制定绿色分类标准。IMF也非常重视能力建设工作。双方可通过「中国-IMF能力建设中心」(CICDC),提供气候风险管理等能力建设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