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以正专栏-斯洛伐克的丝绒革命

欧洲中部最年轻的国家斯洛伐克共和国(Slovakia),一九九三年元旦才与捷克共和国(The Czech Republic)分裂,获得独立,至今尚未满二十年。在那段朝令夕改、风雨飘摇的短暂历史里,却留下不少茶余酒后,可资谈助的故事。

当捷克斯拉夫还是一个国家之时,民众就以反对共产暴政,争取自由,受到全球称颂。这要追溯到第二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九四八年倚靠前苏联的支持,捷克共产党虽取得执政权,却成为第三国际附庸国兼缓冲地带。

当年所有共产国家的统治工具,包括秘密警察与集中营,在捷克一应俱全。甚至只要有亲朋好友住在西方国家,都可因「对社会主义态度消极」,被抓去坐牢,无法无天到了极点。

一九六八年,著名的「布拉格之春」鼓舞了年轻的捷克斯拉夫人民。他们群起反抗逗留在捷克的前苏联驻军。人们当时支持杜布契克(Alexander Dubcek),反对苏联的武力统治,签署了所谓「七七宪章」,一度成为全世界眼中的英雄。但杜布契克的临时政府支撑了没多久,就被苏军镇压解散,只在西方报刊留下一段令人惋惜的记忆。

一九八五年,俄国总理戈巴契夫提倡所谓「开放」与「改造」,捷克斯拉夫共产党表面赞同,实际却脚步迟缓,口惠而实不至。各种媒体仍掌握在政府手中,谈论「布拉格之春」仍然会引起麻烦。一九八八与一九八九年虽曾有民众手持蜡烛,象征争取自由的游行,国外报纸称之为「蜡烛示威(Candle Demonstration)」,但人数既少,影响力也微不足道,知道的人不多。

八○年代晚期,捷克斯拉夫仍旧统一时,全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影响所及,国内物价暴涨,贫民生活困难,人心浮动。到一九八九年底,累积的不满情绪终于爆发,全国奋起,支持那时正在坐牢的诗人兼剧作家哈维尔,使他意外地当选总统

哈维尔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他出版的著作有廿五个剧本、七本诗集、九本论着、一本小说、还编导过一部电影。生前所获各种勋奖荣誉,不计其数,包括费城自由奖章甘地和平奖美国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加拿大勋章与「四大自由」奖等。

正因为他误打误撞地被推上捷克斯拉夫总统职位,等国家再起动乱时,哈维尔毫不恋栈。从一九九三到二○○三年,他做了十年总统。参与签署「七七宪章」后,他自知不能容于内部残余的共产势力,二○○三年发起组织「共产主义受害者基金会」,借词前往美国,立即获准永久居留,去年底,才以七十五岁高龄在美逝世。

国家分裂后,哈维尔因为是捷克族,变成捷克共和国的总统。斯洛伐克因分裂而独立,选出巴若维奇(Ivan Gasparovic)为总统,国会选出一位女士做第一任总理。程序和平,显示人民保持理性,无人利用机会挑拨仇恨肇生事端文明程度令人敬佩

这位新总理名叫拉迪柯伐(Iveta Radicova)不但是金发女郎,还在共产党专政时期,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归国后在科曼尼斯大学(Comenius University)做过全国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她到二○○五年才开始从政,在筑林达(Mikulas Dzurinda)担任首相时,先出任劳工部长,后改任国防部长。二○○六年她自己出来竞选,当选国会议员。前年七月才被征召组阁,再经国会通过,就任总理,至今还未满两年,就又下台了。

斯洛伐克民主开放,拉迪柯伐领导的民主党,又称「斯洛伐克民主基督联盟」,在国会并非一党独大,必须与另外三个中间偏右小党合组政府。因而做不满两年,她又被迫让位,把首相宝座还给了她的老上司费多(Robert Fito)。西方报刊因而称之为「丝绒革命(the Velvet Revolution)」,以表扬这场毫无伤亡,非常文明的变革。

民主政治制度里,你上我下,本就稀松平常。本文费了许多篇幅,详细记录斯洛伐克独立十八年来的纷扰政局,旨在举之为例,显示政局紊乱,不一定带来经济衰退;真正文明的社会,若有变更,更无须和动乱画上等号。

斯洛伐克也并非蕞尔小国,它面积接近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五百五十万,人均总生产量按PPP计算,高达二万二千余美元。它早已加入联合国、欧盟、欧元区北大西洋公约和涵盖大部分西欧的申根公约。台湾可向斯洛伐克学习的地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