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翊航与高中生谈性别:让树洞打开

钟肇政文学首场校园讲座至善高中开跑,邀请文学家马翊航(前排中)前来分享住民文学中的性别。(邱立雅摄)

性别意识随着时代变迁有所推展,而在原住民文学中也能从角色言行,探勘书写者对于当代性别意识的变化桃园市府文化局在「2019年桃园钟肇政文学奖」系列活动中,举办了5场校园讲座,首场在至善高中展开,更针对全校有近3成的原住民学生邀请卑南族的青年博士马翊航来谈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性别经验

来自台中池上的马翊航为卑南族建和部落的青年作家台湾大学台文所博士班毕业,擅长写诗散文,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台北文学奖、花莲文学奖、原住民族文学奖。此次受邀演讲的主题为「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性别经验」,马翊航以自己的成长经历背景生活经验,分享给年轻学子

马翊航在座谈会中引用鲁迅潘宗儒、Apyang Imiq、Liglav A-wu等人的文学作品,讲述女人在于住民文学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也探讨在女人在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规范之下的意义,马翊航认为性别规范是流动的,会随着时代而流动,并非定不变,而现在我们能做的事情,也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许多困惑与挑战而来的文学作品记录的性别,正是代表着当时代的困境

马翊航提到早在80年代就有的原民运动,探讨的主题为保留文化与语言流失,这两项至今仍是主流不变。而只要谈到性别议题,好像就得往前进,反之讨论到原民文化,就好像要回到传统一样,但马翊航认为传统与现代其实并不冲突

最后马翊航引用Apyang Imiq的作品《编织‧我》来作为座谈结语,在传统文化中,男性是不能接触编织,但Apyang Imiq用行动来改变这项传统。Apyang Imiq居住的支亚干部落原意为「打开的树洞」,马翊航表示,书写与编织有相似的意涵,「让我们一起编织、让树洞打开,学会体察文学与生命中变化的线条色彩。」